就在这个周末,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社交媒体账号突然发布了一系列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的航拍图片,指控中国“入侵”美国所谓的“扩展大陆架”边界,声称中国的科考船进入了美国“主权区域”的130海里范围。这些指控迅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关键字引发了热议。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这个“主权区域”其实是美国单方面划定的,距离美国法律承认的领海基线已有290海里(约537公里),实际上,这个海域完全位于公海之内。要知道,这一事件实际上发生在两年前。当时,美国国务院宣布单方面扩展其在北极和白令海的主权要求,将大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当于两个加利福尼亚州的面积)纳入了其“扩展大陆架”范围,声称对该区域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拥有“专属保护和管理权”。这份声明不仅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的大陆架外部边界原则背道而驰,还违背了“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这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尽管当时联合国大会上多国表示反对,美国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从更深层次来看,除了战略安全等因素外,美国此举更多是出于对资源和利益的渴望。北极地区的海底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储备,估计约有830亿吨标准燃料的能源,且其中近80%集中在俄罗斯沿岸的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区域。美国更为担忧的是,这片未被充分勘探的大陆架极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稀土矿产,这些矿产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生产至关重要。此外,格陵兰岛冰盖下可能储存着全球四分之一的稀土资源,这对美国维持其军事和科技霸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五角大楼的报告,美国军工体系中87%的稀土依赖进口,而其中78%来自中国。因此,美国对北极的争夺,实际上是资源焦虑驱动的结果,甚至有时美国的政策接近于殖民式的扩张。
然而,这次中国的科考船出现在这一敏感区域,美国的反应却显得特别激烈。实际上,正是因为中俄在北极的合作,尤其是在北极航道和资源开发方面的联合,这才触动了美国的战略底线。2025年7月,“新新海1号”货轮成功驶过中俄共同建设的“冰上丝绸之路”,从中国连云港直抵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这条航线大大缩短了欧亚之间的航运距离,减少了9000海里的航程,将运输时间压缩到不足一个月,贸易成本降低超过30%。这一航道的战略意义远超其经济价值,它为欧亚大陆提供了绕过美国控制的关键水道——如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替代选择。2024年,北极航道的货运量创下了3730万吨的新纪录,而中国的航运公司在这一航道完成了14个航次,运输了17.6万吨的集装箱货物,约是2023年的两倍。
这一变化的背后,反映了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它不仅挑战了美国在全球水域的控制力,还对美国封锁计划构成了潜在威胁。中国在北极的崛起,间接“摧毁”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多项战略部署。为此,加拿大军方也协同美国加强了对中俄航运的监控,借着“监测鲑鱼迁徙”的名义(然而后被证明实际航线重叠不足1/3),派遣了CP-140侦察机和海岸警卫队舰艇紧随其后。
美国的军事回应也在不断升级,2025年7月,美军的洛杉矶级核潜艇“纽波特纽斯号”首次历史性停靠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这是北约唯一没有常驻军队的成员国首次接受美军核潜艇的部署。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区指挥官鲍勃·利特尔辩称,美国需要防范“恶意国家活动”,然而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按照国际法框架进行的海洋科考活动,会被定性为“敌方活动”。
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在北极的行动,成为了美国对北极霸权焦虑的象征。当中国科考船在公海上自由航行时,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科研设备,更是多极化国际秩序的潜在可能性。美国此次对中国科考活动的指责,实质上是在演绎一场关于全球战略秩序的博弈。美国的反应不过是其战略失衡的哀鸣。随着中俄在北极的合作逐渐深化,美国的霸权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朗普恐怕也不敢轻易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