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OS 26 更新公布后,评论区热度直接拉满。不少朋友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在给 iPad 装个 macOS 壳吗?”我起初也这么想,但静下来看完所有更新细节后,我的判断变了。
iPadOS 26 并不是单纯模仿 macOS,而是在往“融合终端”的方向打磨——它既要兼顾触控,又不舍弃键鼠逻辑,这波是想让 iPad 彻底走上生产力正轨了。
为什么我说这是一次“拐点式”升级?
从窗口管理说起。这次 iPadOS 26 直接上了类似 macOS 的红黄绿三键,不再是原来那种“假窗口”分屏体验。
不仅窗口可随意缩放,连接键盘和鼠标后还能自由拖拽,多任务交互终于有了“桌面味儿”。而且 Exposé 也来了,多个窗口之间切换更清晰,这就不是体验提升的问题,而是使用逻辑的再造。
如果你常把 iPad 接显示器用,现在还能保留多窗口的排列布局,“Window Tiling”功能也同步上线。对我这种外出办公常挂双屏的人来说,这一项更新就值回票价了。
除了系统结构,苹果还把设计语言升级成了 Liquid Glass。
简单讲,就是整个系统 UI 更通透、更有层次感。锁屏界面、控制中心、图标现在会跟随环境光发生细腻变化,这种“玻璃拟态”设计是审美风格统一的一部分,也意味着苹果对视觉体验的要求又拔高了一层。
但这次我最关注的,其实是文件管理系统的变化。作为一个用 iPad 写稿、剪辑、传输文件的用户,以前那个“iOS 放大版”的 Files App 真的是灾难。
现在不仅能自定义文件夹颜色、图标,还能像 Finder 那样调整列宽、折叠文件夹,而且支持设置默认打开 App,甚至拖入 Dock 快速启动。这些功能一上,iPad 的“专业工具”定位才算真正站稳脚跟。
电话功能终于登陆 iPad,这是我真没想到的惊喜。电话 App 不仅支持通话,还带来了 Hold Assist 和智能拨号,而且信息 App 也加强了投票、对话背景等互动属性——这下 iPad 真成了“副机”,甚至在很多场景下可以替代手机。
录音方面,iPadOS 26 引入语音凸显功能,可以去环境音,特别适合搭配 AirPods 录播内容。如果你用 iPad 做播客、录课程、录会议,这个细节优化非常关键。
此外,Preview 应用也来了,PDF 编辑、表单自动填充、Apple Pencil 手写标注全覆盖,真正在文档处理上追平 mac。计算器也不再是“苹果老年机”级别,支持 3D 图形运算,甚至数学教学都可以靠它完成。
但事情永远没那么简单。升级后,部分 M1 iPad 用户反馈系统发热明显,多点触控不灵,以及操作卡顿的现象。
这说明即便是 iPadOS 26 内核足够先进,也不是每款设备都能完美接住这碗饭。比如搭载 A10 芯片的 iPad 7 就被彻底排除在升级名单之外——这是一次硬件门槛清洗,也是一次用户教育提醒。
我的观点很明确:iPadOS 26 不只是“更新”,它是苹果在重塑 iPad 的根基逻辑。
从内容消费走向内容创作,从娱乐终端升级为轻办公主力,这一步走得不快,但方向很清晰。如果你手上的 iPad 是 M 系列芯片,那这次升级基本属于“必升”级别;但如果是老机型,不妨等等后续小版本修复。
总之,这波更新没有吊诡参数,没有浮夸营销,有的是对使用逻辑的一次精准切割。苹果这次是真的在听用户声音,在给 iPad 找一个更“像电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