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张晓文 白应婵
近日,京东“七鲜小厨”的炒菜『机器人』️引发关注。从现场视频来看,该餐厅采用“『机器人』️主厨+人工辅助”的新模式。其中,三台『机器人』️可同时操控四口炒锅,并完成“颠勺”等烹饪工作,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投放预制食材包。开业首日,该门店便出现爆单现象。
这一餐饮新业态迅速引发社会讨论。有业内人士透露,多家餐饮企业正排队考察炒菜『机器人』️技术。也有网友担心传统厨师可能面临失业危机。对此,齐鲁工业大学自动化所『机器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王亚丽表示,当前炒菜『机器人』️的热度存在一定市场炒作成分,噱头要更多一些。
“从专业角度看,现有炒菜『机器人』️尚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属性。”王亚丽指出,这类设备的核心技术在于精准控制,而非人工智能。真正的厨师需要根据食材状态、火候变化等实时调整烹饪方式,这是当前技术难以完全模拟的。
不过,王亚丽肯定了炒菜『机器人』️在提升餐饮效率方面的价值。现场视频显示,一名工作人员可同时管理三四口炒锅,炒菜『机器人』️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效率直接翻番。
不过,做饭先放肉还是先放葱花,顺序不同,炒出来的菜,味道也就不一样。王亚丽认为,厨师能通过经验窍门和技巧创新不同口感的菜,炒菜『机器人』️则更“标准化”。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技术的普及正在加速。王亚丽介绍,从工业『机器人』️到家用『机器人』️,技术成本已大幅降低,使得更多应用场景成为可能。
但她同时提醒,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依赖『智能设备』可能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当赋予『机器人』️更高智能以后,可能会导致人类无法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到时就需要人们要有更高的控制能力,来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