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被定义为“能够感知环境和信息,并基于自身知识及工具储备进行自主决策,从而完成任务的智能体”,与依赖人类提示词的大模型产品不同,它“能够根据既定目标,自主开展研究并动态调整策略,通过独立思考实现预期结果”。报告指出,目前“大语言模型仍是AI Agent最为核心的‘工具’”,但“如何提升记忆力、以及工具的使用,是扩展AI能力边界的关键”。市场规模方面,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为52.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471亿美元,“中国AI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有望成为未来AI Agent赛道的主要参与者”。
在用户侧,“AI Agent仍属于相对小众的概念”,国内搜索热度显著低于“AI”等主流关键词,30-39岁男性为主要搜索群体;而海外市场关注度更高,DeepSeek的推出“显著降低了智能体的搭建门槛,带动海外AI Agent相关科普内容、技术教程和搭建视频数量快速增长”。产品层面,“智能创作类AI产品开发最为活跃,但用户实际使用仍以AI助手类为核心场景,且主要通过移动端APP完成”。海外产业图谱中“框架与工具占主导”,Google、OpenAI正加速布局;国内则“聚焦场景落地”,扣子空间、天工、Manus、Kimi等平台竞争激烈,其中“扣子空间周访问量快速攀升至64万以上”,而“Kimi当前访问量尚未完全体现其深度研究功能的价值”。
报告判断AI Agent未来“将呈现明显的双轨分化趋势”:B端聚焦逻辑严谨性与流程优化,C端侧重创新能力与自动化水平。当前行业“仍缺乏真正专业级的通用型智能体”,但“部分产品如Manus、Kimi已在特定维度展现出智能体级别的能力”。技术热词上,“Agentic AI概念迅速兴起,多Agent协作有望构成Agentic AI,高效解决复杂持续性任务”。此外,Web3.0与AI Agent的结合已跑出部分叙事,“总市值近40亿美元”,但“用户对AI Agent项目的认知程度仍显不足”。报告最后强调,AI Agent尚未迎来“DeepSeek时刻”,“跨平台适配与自主优化能力仍待提升,多维技术瓶颈亟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