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为本 创新致远
《思想的力量》第三季之
《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
重庆理工大学观察实践团
蝉鸣穿透七月的热浪,重庆理工大学观察实践团带着对“守正”与“创新”的追问,“走”进三组不同的场景——轨道工厂的车间、文物修复室的台灯下、新能源实验室的仪器前。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日夜夜,那些反复推敲的毫米级精度,那些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的智慧,或许能给出答案。
一、轨行致远
重庆的轨道列车中,有一项耀眼的技术——中车长客自主研发的“转向架”,它将关键部件寿命提升了5.52倍。它的问世是一场从零部件微调到系统重构的创新马拉松。为了让列车能顺利驶过重庆那一个个大转弯、陡峭爬坡,技术人员一遍遍测试、优化,终于磨出一条国产“钢铁脊梁”。
所谓“钢铁脊梁”,不仅是物理结构的强度,更是一代工程人撑起的技术尊严。中车长客不是在制造列车,而是在铸造城市的未来运行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一次次站在需求前面,为了人民把事情做到极致。
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周旻亮
现场接受重庆理工大学观察实践团采访
国内首列熊猫主题跨座式单轨列车
二、古艺新生
三星堆修复后的青铜神树(左)
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人员蔡秋彤的现场分享(右)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曾是成千上万块脆弱碎片,修复团队耗时多年,结合传统锡焊工艺与创新技术,将其逐步还原。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和文化的守护。
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态度和跨学科的协同,使得破碎千年的文物得以重现辉煌,历史的厚重感在修复中被切实守护,文明的根脉因此更加稳固而清晰。三星堆的修复工作不仅是文物的复苏,更是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诠释。
三、智造焕新
弗迪电池工厂生产的“刀片”电池
重庆理工大学观察实践团参观弗迪工厂
重庆市璧山区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守正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它没有盲目追逐技术热点,而是基于扎实的产业基础,围绕现实需求深化技术改造与升级,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链条,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璧山的实践告诉我们:守正不是守旧,而是在坚守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不是无根漂浮,而是扎根现实需求、注重实效的持续进化。正是这份沉稳与进取的结合,使得璧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行,展现出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活力。
观察实践感悟
重庆理工大学观察实践团现场交流讨论
何为守正?何为创新?
答案就是工匠手中流下的汗
文化背后的敬畏
产业链上的坚韧
在反复打磨的工序中
读懂一代人的坚守
在文物的碎片中
倾听历史的回响
在车间的热浪
理解什么是坚持不懈
这不仅是一场调研
更是一场自我提问
青年该如何接住这份“力量”?
是把脚步落在现场
用行动回应时代
是在学习中积蓄,
于实干中见证成长
是在坚守与突破之间
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观察,是起点
参与,才是回答
站在今天的坐标
重庆理工大学观察实践团期望
以“守正”的笃行精神
以“创新”的探索勇气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洪流中
书写属于自己的注脚!
作者:苏朗俄玛(重庆理工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