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航天雄心受挫:Eris火箭首飞告终引发的深思
昆士兰州鲍恩航天港,原本应是欢庆的时刻。一枚25米高的银白色火箭Eris,承载着澳大利亚航天梦,昂首挺立在发射台上,准备将215公斤的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然而,这出价值数百万澳元的“烟火秀”,却以一场惨烈的爆炸画上了句号。点火升空仅14秒,火箭便剧烈抖动,偏离轨道向左倾斜,尾部拖曳出一道不祥的弧线。底部推进器喷出的火焰,从湛蓝瞬间转变为明黄,继而变成刺眼的亮白,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当火箭倾斜角度超过45度时,一道白光从箭体中部炸裂开来,火箭随即翻滚坠地,引发震耳欲聋的爆炸,冲击波甚至掀飞了附近监测设备的保护罩。现场视频记录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发射场瞬间被浓烟和火球吞噬,如同白昼。
即便如此,火箭制造商Gilmour Space在其事故通报中却强调发射台主体结构完好无损,耐人寻味。遥测数据显示,尽管火箭仅飞行了14秒,但发动机实际持续燃烧了23秒。“像是踩油门时方向盘突然卡死,”一位航空工程师分析道,“控制系统或许还在拼命纠偏,但物理姿态已经无可挽回。” 火箭的爆炸并非单次事件,而是发生在半空与地面两次撞击之间,残骸坠地引发了二次爆炸。
这并非Eris火箭的首次挫折。今年5月,它的前两次发射尝试均因技术故障取消:一次是保护卫星的碳纤维整流罩电路短路,另一次是箭载计算机供电异常。这两次延期暴露出澳大利亚航天产业链的脆弱,即使火箭在本地组装,关键部件仍依赖国际供应链。
Eris火箭所采用高风险的固液混合发动机,成为了此次事故的焦点。这种发动机使用固态燃料搭配液态氧化剂,理论上成本低且易于存储,但燃料燃烧的均匀性难以控制。“想象一下同时点燃火柴和煤气灶,”一位推进系统专家解释道,“固体燃料像火柴,一旦点燃就无法调节;液体氧化剂像煤气阀门,需要精密控制流量。两者配合差之毫厘就会失控。”
面对残骸遍地的发射场,Gilmour Space创始人Adam Gilmour却宣称取得“三大胜利”:火箭首次在澳大利亚本土制造、完整走完自动点火程序、全程采集到完整飞行数据。这种看似反常的乐观,源于航天界残酷的现实:首飞失败,炸毁比坠毁更“划算”。2019年维珍轨道首次空射火箭失败后直接破产,而SpaceX的猎鹰1号前三次发射全败仍获得了继续投资。
本次任务的载荷选择也体现了小国航天的生存智慧。火箭搭载的并非昂贵的卫星,而是一罐重40公斤的澳大利亚国民食品“维吉麦酱”(Vegemite)。这种廉价酱料的总价,远低于卫星成本的百万分之一。“用酱料模拟卫星配重是新兴航天公司的常见策略,”一位从业者透露,“既能测试火箭承载能力,又不担心坠毁造成污染或泄密。”
然而,Eris火箭的爆炸也残酷地揭示了澳大利亚航天体系的先天不足。联邦科学部投入500万澳元建设鲍恩航天港,试图撬动全球小型卫星发射市场,但其团队规模仅有230人,不足SpaceX的2%;全国卫星制造能力在航天竞赛中排名第38位,甚至落后于葡萄牙。全球近地轨道约4500颗在役卫星中,仅有27颗产自澳大利亚。本土唯一在研的军用侦察卫星计划,也已延期三年。
Eris火箭的残骸,迫使澳大利亚重新审视其航天产业战略:优先发展商业火箭?还是先攻克卫星制造技术?这个答案,或许比修正火箭姿态更为棘手。这场失败,不仅是一枚火箭的坠毁,更是对澳大利亚航天雄心的一次严峻考验,凸显了其在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巨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