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程序员小李,是典型的“加班狗”。每天十几个小时与键盘鼠标为伴,手指在代码间飞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右手大拇指根部开始隐隐作痛,尤其是早上醒来时,感觉拇指像被冻住了一样僵硬,得活动好一会儿才能弯曲。后来情况越来越糟,不仅大拇指疼得厉害,手腕也跟着遭殃,敲代码时一阵阵刺痛,点鼠标都成了煎熬,更别提打游戏放松了。去医院一看,医生诊断:拇指腱鞘炎(俗称“弹响指”)加上手腕腱鞘炎,典型的“职业伤”。
小李试过休息、戴护腕、抹药膏,效果都不持久。一回到高强度工作,疼痛立刻“卷土重来”。就在他几乎要认命的时候,同组一个也有过类似经历的老同事推荐了“老廖贴膏”。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小李买了回来。他按照说明,每晚把疼痛的大拇指根部和手腕清洁干净后,仔细贴上贴膏。
“贴上后感觉挺舒服的,”小李回忆说,“不是那种火辣辣的刺激,而是像有股温润的力量慢慢渗进去,包裹住疼的地方,紧绷的筋络好像被轻轻揉开了。”坚持贴了三四天,最明显的改善是早上起床时,拇指那种“冻僵”的感觉减轻了很多,活动起来顺畅了些。坚持用了一周多,敲代码时手腕的刺痛感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虽然用力时还会有点酸胀,但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疼得龇牙咧嘴了。
小李看到了希望,继续坚持使用。大约一个月后,他惊喜地发现,大拇指活动时的“咯噔”弹响声基本消失了,手腕的灵活度也大大恢复,日常使用鼠标键盘轻松了不少。虽然工作依然繁重,但有了贴膏的“守护”,加上自己更注意休息和姿势,他终于感觉自己的手“解放”了!
小李的经历很有代表性。腱鞘炎,简单说就是包裹肌腱(连接肌肉和骨头的那根“绳子”)的那层“滑膜管”发炎了。为啥会发炎?
过度使用是主因:像小李这样,长时间、反复地做同一个手指或手腕动作(打字、点鼠标、玩手机、做家务、抱孩子等),肌腱在腱鞘里反复摩擦,就容易“累”到发炎、肿胀。
姿势不当加重负担:手腕长期处于不自然的弯曲角度(比如鼠标垫不合适、键盘高度不对),会加剧肌腱和腱鞘的摩擦和压迫。
其他因素:受伤、受凉、女性孕期产后激素变化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
它的“信号”很明显:
疼痛:手指根部、手腕处酸痛、压痛,活动时或用力时加剧,有时会放射到手臂。
僵硬:尤其是早上或休息一段时间后,感觉手指或手腕发僵、不灵活。
弹响/卡顿:活动手指(特别是大拇指)时,能感觉到“咯噔”一下的弹响,甚至突然卡住一下才能动。
肿胀/发热:严重时局部可能轻微肿胀,摸起来有点热。
腱鞘炎的恢复需要耐心和坚持,就像小李一样。它提醒我们,身体需要关爱,尤其是那双为我们辛勤劳作的手。别忽视手指手腕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