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蒙古族舞蹈、非遗傩舞、千手观音,侧手翻、肩肘倒立、叶问蹲、转帕……这是一场机器人舞者的较量,别看它们身形娇小,但是一招一式尽显专业舞蹈演员的风范,而且演出服装精美,还有自创的舞台灯光。8月2日上午,第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外围赛集体舞蹈预选赛比赛正酣,这也是202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舞蹈专项赛,来自各大高校的参赛队携各自的机器人舞团亮相。
评审团队最终选拔出8支队伍,他们将于8月14日至17日来到国家速滑馆,参加2025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中的集体舞蹈比赛项目。
参赛机器人在检录处检录。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机器人“舞团”表演非遗傩舞
上午8点半,比赛开幕式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体育馆举行,足球机器人代表、大人形机器人代表、舞蹈机器人代表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比赛场地,接受运动员检阅,向观众致意、挥手感谢,机器人运动员展示得有模有样。
9时15分左右,机器人集体舞蹈预选赛拉开战幕,“运动员”检阅区秒变舞台。大学生们发挥奇思妙想,不仅为各自的机器人舞团带来五花八门的背景板,而且还自创了舞台灯。小小的舞台,演出灯光一打,机器人舞者穿着各式演出服闪亮登场。
机器人伴随着歌曲《青苹果乐园》节奏跳舞。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集宁师范学院的“机甲舞动先锋队”由四名机器人舞者组成,它们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头戴毡帽,中间C位的是“领舞”。随着豪迈的歌声响起,“舞者”们舒展胳膊,每一个关节灵活转动,双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摇摆。舞蹈的前半部分动作优美,后半段节奏动感,“领舞”跟随音乐娴熟地转动手中的手绢,增加了舞蹈表演的难度。
身着戏服的机器人现场表演傩戏。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有两支舞蹈团参加比赛,它们的舞蹈充满着浓郁的中国风。其中,“机傩万象队”表演非遗傩舞,机器人的服饰融入了苗族传统服饰特色,头戴面具,音乐响起,“领舞”以一个流畅的侧手翻亮相,台下的观众纷纷叫好。记者注意到,“机傩万象队”的表演具备一定的难度,不仅有机器人侧手翻,还有下腰后起身,肩肘倒立、侧身抬腿等动作。有的机器人舞者看上去有些摇摇晃晃,但是好在基本能完成动作。该高校的另一支队伍则“从容应对”表演千手观音,这个舞蹈的难度在于所有“舞者”胳膊抬起的时间、高度、力度要十分精准,这样才能形成手臂波浪。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扭动比斯兔”舞蹈队由五位机器人“舞者”组成,它们演绎的是从“脆皮”大学生到运动健将的转变。团队中有穿着对襟衫的咏春拳“师傅”,有穿着一身运动衣的体育“老师”,还有三位“大学生”。在2分30秒的比赛时间里,“舞者”们不仅演绎了故事情节,还表演了叶问蹲、弓步冲拳、马步等动作。
机器人卡点表演练了一个多月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根据《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团体舞蹈赛规则》,所有参赛机器人在2分至2分30秒的表演时限内,各队需完成自编舞蹈动作,并接受结构设计(15分)、创意编排(15分)、多机协调性(15分)、技术难度(25分)、音舞协调性(15分)及过程稳定性(15分)六大维度的综合评判。
每一支“舞团”都离不开既是教练又是陪练的大学生们。机器人在场上比赛,大学生们在台下目不转睛地盯着“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有的“教练”暗暗给“舞者”们加油:“别摔、别倒,坚持住。”“舞者” 们也都比较争气,能够一丝不苟地按照程序设计完成动作。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有两支机器人舞者团队先后上场比赛,在比赛间隙,七八名“教练”争分夺秒为机器人“抢装”,换服装、换头饰,调整队形,最重要的是调整机器人舞团的程序。
参赛选手现场调试机器人的舞蹈动作。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每一支“舞团”完成比赛的背后,是大学生们不断尝试、训练机器人的辛苦付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器人舞蹈团队负责人苏君硕告诉记者,刚开始机器人在做侧手翻这个动作时,不是偏台就是翻出界。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在机器人腿部强化了程序设计,以保证机器人能丝滑地完成侧手翻,且不翻出台。让机器人卡点完成舞蹈动作是顺利表演“千手观音”的关键,“我们调整了时间延迟的程序,从10秒间隔、5秒间隔一点一点地调整,直至让所有‘舞者’在表演时‘胳膊’能够柔顺、间隔有序地抬起。” 苏君硕介绍,从一个月前接到参赛任务起,每一天都在熬夜训练“千手观音”的卡点。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从表演效果上来看,“千手观音”的舞台呈现比较完美,手臂波浪的造型吸引了观众和记者们的注意,大家纷纷拍照留影。
表演舞蹈“千手观音”的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当然,在比赛中也机器人“舞者”开了小差,比如说一不小心摔倒的、摔倒后没有立即起身的,还有的耍了“小脾气”,还有30秒表演才结束,它干脆愣愣地站在原地。针对这些“舞者”,“陪练”们赶紧动手将其扶起来,和团队完成后面的动作。一般来说,开小差的“舞者”们在起身后都能跟上队伍的节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ISTU Robot”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样机亮相
在今天活动现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BISTU Robot”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样机,这是该校研发的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是该校在机器人领域推进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尝试,未来将把这一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打造成产教融合的平台,并推动产业化发展。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教委大力加强机器人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目前北京已有15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2024年招生395人,另有十几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部分高校开设相关微专业,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微专业为辅的完整机器人学科专业布局。
北京市教委重点支持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今年这一赛事创新结合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作为预选赛,为高校队伍搭建了通往国际赛事的阶梯。
在今天的比赛上,8支队伍脱颖而出,他们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国家速滑馆参加2025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中的集体舞蹈比赛项目。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张牵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