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又破获了一起间谍案,但在看到这个消息后,实在是让人开心不起来,因为这次的事件影响范围太广了,7.55亿人的信息安全都遭到了威胁,而这个威胁源头竟然就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充电宝。
前段时间,某央企工程师出差住酒店时手机快没电了,看到大堂有共享充电宝柜机,像大多数人一样扫码租借了一个。这个看似“救命”的举动,却成了泄密的开始。
手机连接充电宝后,屏幕弹出“是否信任此设备”的提示。
工程师急着充电,想都没想就点了“信任”,这一下相当于亲手给间谍开了后门,允许对方访问手机所有数据。
原来这个充电宝早被境外间谍动了手脚,内部加装了比指甲盖还小的微型芯片,外观毫无破绽。一旦连接手机,芯片会伪装成供电模块,悄悄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芯片瞬间窃取通讯录、相册、定位等个人信息,工程师手机里存的87份军工项目核心图纸,被完整打包传至境外服务器。
断开充电后,植入的恶意程序仍在后台偷录通话、跟踪位置,工程师全程浑然不觉。
该项目投入研发资金数亿元,图纸泄露后,境外机构迅速仿制并抢先申请专利,导致央企前期投入全部打水漂。
图纸包含新型武器装备的精密参数,如果被敌对势力掌握,可能破解我国国防技术弱点,危害远超过金钱损失。
2025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预计达7.55亿人,平均每人每年使用超12次。间谍通过覆盖商场、酒店等场所的充电柜,大规模收割数据。
广州一名女子在外出时手机电量不足,在咖啡厅租用了一台共享充电宝。归还时听到金属卡扣有轻微“咔嗒”声,但未在意。
三天后,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竟是自己出差时在酒店房间的私密照片。更恐怖的是,照片拍摄角度正对床头,而当时房间内唯一的电子设备,就是那台共享充电宝。
对方威胁将照片上传至色情网站,并群发给其亲友同事,要求支付20万元“封口费”。女子被迫转账后仍持续被勒索,最终选择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该充电宝被不法分子动了手脚,内部加装针孔摄像头和微型信号发射器,镜头伪装成USB接口旁的装饰孔,正对用户手持方向。
连接手机瞬间,恶意程序就会自动安装,远程激活摄像头,即便拔线仍可偷拍72小时。
改装设备混入正规品牌机柜,通过暗链将偷拍内容实时传至境外服务器。每条“热门视频”售价高达上万元,情侣私密视频最抢手。
现在共享充电宝满大街都是,有时候确实是可以救急,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借到的充电宝是安全的呢?
正常USB口只有2个金属片,多出针脚或小孔立即停用。看外观的防拆标签破损、螺丝有拧动痕迹的绝不使用。
充电宝内部的结构是很紧实的,如果摇晃后能听到零件松动的声音,也可能是改装的证明,应该立即停用。
不管是否改装,充电时弹出“信任设备”“USB调试”等提示,一律点拒绝,这是阻断数据窃取的关键。
除了共享充电宝,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看似普通的物品也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隐形陷阱”。
旧手机在转卖或丢弃前未彻底清理,黑客可恢复短信、通讯录、支付账号等数据。曾有案例显示,格式化后的手机仍被还原出3年前的聊天记录。
智能手表/手环,运动轨迹暴露行踪。法国水兵使用健身APP记录跑步路线,被推测出核潜艇基地的调度规律。
手机APP权限滥用,90%的APP安装时索要定位、通讯录等权限。一旦授权,你的住址、社交关系网可能被上传至云端服务器。
家用摄像头被黑客远程破解后,卧室画面实时直播。实验显示,存在漏洞的摄像头10秒内可被入侵。智能扫地机器人内置摄像头变“移动监视器”。韩国某品牌机器人漏洞致黑客操控其在家中巡逻偷拍。
智能音箱/电视,待机时麦克风未关闭,也可能监听对话。部分设备甚至被远程控制自动开机录音。
还有使用公共WiFi也要小心,只有连接了这些虚假热点后,黑客秒盗支付账号。实验证实,咖啡厅“免费WiFi”可截取微信登录密码。
最常见的还是快递盒上的快递单,有黑产团伙专门翻捡垃圾桶,收集信息转卖诈骗团伙。
现在这些不法分子真的是无孔不入,几乎没有什么电子设备是绝对安全的,这些不法分子利用的就是现代人对电子产品的重度依赖从而导致的放松警惕。
自己购买的电子产品还好,出门在外用到的,都得多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