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7月31日国内媒体引用伊朗媒体的报道,伊朗通信和信息技术部副部长埃赫桑·奇特萨兹表示,伊朗正计划逐步迁移其核心导航系统,转而使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一决定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过去的以伊冲突中,伊朗因过度依赖西方的导航技术,特别是美国的GPS系统,遭遇了重大的损失。如今,伊朗意识到必须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再度陷入这种局面。
据《伊朗国际》的报道,伊朗通信部已明确表示,不再使用西方的导航系统,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的GPS。为了寻找替代方案,伊朗正在积极与中国展开谈判,探讨北斗系统的应用。消息源称,北斗已经成为中伊长期合作协议的核心之一,表明这一合作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技术调整,而是战略上的重要选择。
从全球视角来看,这无疑是北斗系统的胜利。北斗作为全球少数成熟的导航系统之一,与美国的GPS系统并列。伊朗的这一决定表明,在目前的全球卫星导航格局中,除了GPS,北斗是唯一一个值得信赖且能提供成熟服务的选择。北斗的全球应用正在逐步扩展,而伊朗的加入,无疑会加速这一进程。
现代社会的很多行业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从手机定位到交通、农业和通信等领域,卫星导航系统早已渗透到方方面面。然而,伊朗直到发生以伊冲突后,才意识到卫星导航系统的军事战略意义。在此之前,伊朗几乎完全依赖美国的GPS系统,这也让他们在冲突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美国对GPS系统的掌控,使得它能够轻松干扰伊朗的导航信号。据伊朗通信部副部长奇特萨兹透露,在以伊冲突期间,伊朗及相关水域的船只多次遭遇GPS信号中断,至今未能完全恢复。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暗杀行动也通过渗透伊朗的电信网络,利用手机定位追踪伊朗核科学家及高级指挥官,极大地威胁了伊朗的安全。
GPS本是为军用设计,尽管也向民用开放,但其背后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军事目的。无人机、导弹等军事设备的定位多依赖GPS系统,而西方国家还能使用加密的GPS信号,提供更高的精度。其他国家只能使用公开的、未加密的信号,这在平时影响不大,但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差距就显得尤为突出。
不仅是美国,伊朗也曾尝试通过干扰GPS信号来误导以色列的无人机和导弹,以防止其准确打击预定目标。然而,实际效果有限,伊朗国内的GPS信号干扰导致了大规模的定位错误,数百万人受影响,甚至有司机不得不重新拿出纸质地图来导航。
经过这场深刻的教训,伊朗终于意识到,单纯依赖美国控制的基础设施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在战争环境中。西方平台已经成为数字情报战的工具,伊朗必须主动寻找替代方案,以确保国家的独立性与安全。因此,在停火协议达成后,伊朗将卫星导航系统的调整作为首要任务,开始考虑更换为北斗系统,彻底摆脱对GPS的依赖。
在这一过程中,伊朗通信部副部长奇特萨兹进一步透露,为了国家安全,伊朗曾在冲突期间限制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服务,导致了数天内大批伊朗人无法上网。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带来了企业的损失和社会的不满,但伊朗政府认为,在特殊情况下,这是为了国家安全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奇特萨兹表示,伊朗社会需要接受并适应这种临时的限制,直到局势恢复正常。
如今,伊朗已经在考虑与中国北斗的进一步合作,并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伊朗认为北斗系统不仅架构先进、精度高,且在亚洲地区有着覆盖优势,最重要的是它不受美国控制。因此,伊朗正在制定一项详细的计划,逐步将交通、农业、物联网等关键领域的定位服务从GPS系统切换到北斗。
虽然北斗系统早已覆盖伊朗,但此前由于种种原因,伊朗一直未予重视。如今,经过这次冲突的洗礼,伊朗明白了这一变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并保障人民生活,他们必须尽快摆脱对美国导航系统的依赖。
如果伊朗能够成功地将卫星导航系统从GPS切换到北斗,那么未来他们在冲突中的战略形势将大有改观。伊朗将能够自由地干扰GPS信号,而不会影响到自己国内的正常使用,且还能够切断敌人利用GPS对伊朗进行攻击的可能性。虽然这次改变是在经历了重大损失后才做出的,但它无疑是伊朗重新审视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一步。
伊朗的这种转变,虽然起初源于不得已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可能改变伊朗与美国的博弈态势。如果伊朗能够坚持这一战略,最终可能会面临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