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风向总是带着某种令人困惑的周期性回流。当我们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不时能听到这样的喧嚣:"博士毕业照样失业"、"小学没毕业的大老板比比皆是"、"寒窗苦读十几年,收入不如人家直播一小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匆忙打包成所谓的"新现象",正悄然催化着某种熟悉的论调——读书无用论。它如同一层薄雾,又一次在社会浮躁的呼吸中若隐若现,但这一次,真的动摇得了知识的重量吗?
面对这些喧嚣,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所追寻的"知识",其内核究竟是什么?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对"读书无用"的呼喊,本身源于对知识的理解过于狭隘乃至刻板化。
1. 混淆了"学历"与"知识能力"的维度: 批评者常常将“读书”简单等同于获取一纸文凭。现实中的确存在文凭光环褪色,或专业与市场需求错位的问题。但这仅仅是知识价值链条上,因个体规划或市场波动导致的暂时性“错配”,决不足以否定持续学习与知识转化的核心价值。
2. 短视遮蔽了价值的长期主义视角: 社会上不乏对“快速致富”成功学的膜拜,将知识回报限定在短期经济利益上。诚然,初期体力劳动者的薪资可能比部分应届大学生可观。然而,从人生和财富增长轨迹看,系统性知识训练所带来的认知红利、问题解决能力跃升与抗风险韧性,具有压倒性的复利效应。
3. 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逻辑陷阱: 每当谈到"学渣逆袭",我们总津津乐道于个别辍学却创业成功的极端案例。却鲜少有人统计,他们凭借惊人的街头智慧(本身就是特殊形态的知识)和终身学习迭代,才实现了“草根逆袭”的奇迹脚本。更被忽视的是庞大沉默群体中,缺乏知识和系统学习能力者的现实窘境。
数据的警醒:冰冷的数字远比情绪化言论更具说服力。 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清晰揭示,受教育程度对收入与社会经济地位具有强正相关。2023年,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的平均薪资远超高中及以下群体;在就业前景指标上,高等学历群体的失业率亦明显低于低学历群体。这些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人力资本增值规律在当今社会的运行逻辑体现。
同时,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和产业革命趋势已然昭示:知识正前所未有地驱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
1.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重组: 当信息传输速度几乎抹平地理阻隔、人工智能开始承担初级重复劳动时,创新驱动和复杂决策已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最底层逻辑。这些关键能力,都植根于对深层知识结构的理解与整合。华为能在重压下持续突围,依托的正是数十年对基础研究和技术人才的知识战略投资。
2. 个体适应性源于终身学习力: 职场早已从"一次性学习、终身应用"的传统模式转向动态更新阶段。无论是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的工人,还是借助数据分析提升效能的快递员——掌握将知识灵活迁移应用到新领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这决定了个人价值能否穿越科技更迭的洪流。一个只会盲目奔跑的骑手,如何比得上运用数据算法优化路线,掌握沟通技巧提升好评率的骑手呢?看似重复劳动的岗位,也正被知识不断重塑定义。
我们所说的知识价值,绝非仅仅囿于象牙塔或专业壁垒之内。它具备多元形态:
• 专业技能是谋生的利器;
• 人文素养构筑内在精神世界的支撑;
• 基础科学素养帮助我们不被伪科学迷惑;
• 批判性思维能力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
• 持续学习的习惯则保证了生命的自我成长能力。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定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背后是对知识力量进行国家战略投资的坚定意志。而"读书无用论"的再度泛起,更像一种对现实复杂性的急躁简化、一种对个人挑战的退缩自保。
知识价值的永恒真相,正藏在科技革命的每一次升级中,藏在无数凭真才实学改写命运的个人轨迹里,更藏在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眼光中。
当我们将知识的火种延续下去,便是在为个体提供突破人生边界的锋利工具,为国家积累参与未来竞争的真正底气。它不会因社交媒体上的喧嚣而贬值,它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中永不褪色的星辰。
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迷思面前,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质问"知识是否还有价值",而是反思:如何更有效地获取它、吸收它、运用它?当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融入血液的本能,知识的价值便会如大江奔涌,沛然而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