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几分钟, 你的手机就会成为境外间谍的“眼睛”。
近日,央视曝光的窃密新手段,再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没想到,现在的间谍真的是越来越狡猾,一计不成又换一计。
这次更是将目光放在了大众身上, 甚至你的身边可能就有,防不胜防。
那么这种窃密手段到底是什么?
01
在现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一旦手机没电,可以说是处处受制,在这种时刻, 充电宝宛如救星般出现,为手机注入“生机”,让人们得以继续与外界保持联系。
尤其是共享充电宝,凭借其广泛的分布,在商场、车站、酒店等地随处可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应急充电的需求, 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电量告急时,只需轻松扫码租赁,便能化解燃眉之急,久而久之,使用共享充电宝充电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便捷操作。
可谁也没曾想,这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共享充电宝, 不知不觉间竟成了境外间谍盗取信息的工具!
本以为是正常的使用充电,却没想到一旦连接这些“毒”充电宝,用户的私人信息在间谍面前就仿若透明,个人的信息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只是小麻烦,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透明的, 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境外间谍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后,会通过分析大数据,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精准判断,他们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 筛选出有价值的目标,锁定可发展的对象。
比如,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职业、社交圈子、日常行为轨迹等信息,判断其是否掌握重要信息,是否有可能被策反,一旦确定目标, 他们便会展开一系列的不法活动,从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那么,小小的充电宝是怎么成为间谍的“帮凶”的?
02
共享充电宝不仅有庞大的使用市场,还伴随着诸多复杂问题,其涉及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钻漏洞,使其沦为窃取信息的危险工具。
硬件改造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不法分子会在充电宝内部加装一块小小的芯片 ,别看这些芯片体积微小,却有着强大的窃取数据能力。
用户把手机接上充电时,这些藏在里面的东西就立刻启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搭起数据传输的通道,把手机里的各种关键信息一起打包偷走, 像联系人、私密照片,连绑定的银行卡信息都不放过。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经过“改装”的充电宝,从外观上看与普通充电宝几乎毫无二致, 用户仅凭肉眼根本难以分辨,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可能成为信息窃取的受害者。
并且有些不法分子还会“软硬兼施”,如果说芯片是“硬件”,那么病毒以及相关程序就是“软件”,一旦用户连上这些有问题的充电宝, 那些“邪恶”的代码就会顺着数据线悄悄溜进手机系统里。
就算用户充完电拔了数据线不再使用这些充电宝,那些病毒也不会停下动作,它们早就悄悄的“潜伏”在了手机里,一直在后台偷偷运行, 把用户的手机变成一个全天不歇的“眼线”。
而且不法分子还是一个玩弄用户心理的“高手”,当用户去租赁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手机电量告急,急需充电的紧急时刻, 在这种情况下,弹出使用权限许可,忙于充电的用户根本来不及多想,就会同意。
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等于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双手给间谍奉上,开放了权限,把窃听的代码引入自己的手机。
那么,我们该怎么避免“踩雷”,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呢?
03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在租赁共享充电宝时看看品牌,一些大的品牌口碑有保证,即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解决,算得上是有份“保障”,来源不清楚的就别用了,免得碰上被动过手脚的充电宝。
使用时要仔细观察充电宝的外观,如果发现充电宝有疑似拆卸的痕迹,比如外壳缝隙过大、螺丝有拧动过的迹象,或者品牌标识模糊不清, 这些都可能是充电宝被动手脚的信号,一定要格外当心,切勿使用。
在连接共享充电宝时,一旦弹出请求权限的提示,一定不要慌也不要不在意,对所有可能侵入手机系统的请求坚决说“不”, 要知道,正常的充电宝根本不需要获取太多权限。
使用过程中,如果手机出现大量广告弹出、屏幕闪烁、卡死卡顿等异常状况, 很可能是手机遭遇了恶意程序入侵。
此时,要及时发现问题,尝试删除可疑的程序。倘若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必要的时候,应果断清空手机的全部数据,以防止信息进一步泄露。
若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就需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员的帮助, 比如联系手机售后维修人员或者专业的网络安全机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手机中涉及到保密信息,比如工作中的机密文件、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资料等, 尽量不要使用共享充电宝,从源头断绝一切可能的泄密风险。
国家安全无小事,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隐患只是境外间谍窃取信息手段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境外间谍为了获取我国机密可谓是“费尽心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谨慎使用各类电子设备。
因为我们的每一份警惕,都是国家安全最坚实的屏障,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境外间谍的窃密行为,切实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信息来源:
在共享充电宝内植入后门程序 国安部曝光境外间谍最新窃密手段-今日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