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已远不止是一部普通智能手机。多款iPhone机型常年占据销量榜单前列,这既得益于其独特性,也离不开其附带的社会形象加持,而这般受欢迎的程度,让苹果达成了一项重大里程碑。苹果在本周的财报会议上证实,截至目前,iPhone的总出货量已突破30亿部。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iPhone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统治力,更标志着苹果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辉煌时刻。
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它便以革命性的设计和用户体验,彻底重塑了全球手机行业的格局,引领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想想看,当年初代iPhone发布时,外界一片唱衰,微软和RIM等众多业界大佬都断言它根本赢不了,在黑莓、诺基亚、摩托罗拉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可谁能想到,如今iPhone却成为行业的标杆。
在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苹果公布该季度营收达940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10%,这是自2025年以来最高的单季度营收增幅。尽管苹果在推出“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时动作迟缓,但Mac和iPhone仍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从具体数据来看,iPhone贡献了约440亿美元营收,而Mac的贡献约为90亿美元。
iPhone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除了品牌自身的强大号召力,新款iPhone 16系列的成功推出也是关键因素,尽管被一部分消费者认为毫无创新,但凭借在拍照、性能、续航等方面的稳健迭代提升,仍基本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端智能手机的期待,吸引了大量新用户,同时也促使老用户进行换机。从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来看,在多个国家和地区,iPhone 16系列在发布后的首月销量就超过了前代同期水平,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如印度、东南亚等地,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升级趋势,对高端智能手机的需求持续增长,iPhone凭借其品牌优势和产品特性,成功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iPhone的增长还体现在:每卖出10亿部所用的时间在不断缩短。2016年,iPhone首次达成10亿部销量,从史蒂夫・乔布斯发布首款iPhone算起,用了近9年。而从10亿部到2025年的20亿部,仅用了5年。如今,第三个10亿部的达成时间更短,仅有4年。这充分印证了市场需求的持续攀升。这一现象背后,是苹果不断优化产品策略以及全球市场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规模在许多国家不断扩大,他们对高品质电子产品的购买力逐渐增强,iPhone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特性正好契合了这部分人群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iPhone和Mac之外的业务全面萎缩
此外,苹果的服务业务(包括iCloud、音乐和AppStore等)贡献了高达270亿美元的营收。相比之下,iPad的销售收入下降了近8%;HomePod等家用设备以及AppleWatch等配件的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也下降了约9%。服务业务成为苹果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反映出苹果生态系统的强大黏性。随着用户对数字内容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iCloud云存储服务的付费用户数量持续上升,用户在AppStore中的消费也日益增长。
iPad、HomePod和Apple Watch等产品销售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平板电脑市场,随着智能手机屏幕尺寸的增大以及笔记本电脑的便携性提升,iPad面临着来自两端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对于平板电脑的更新换代需求减弱。对于HomePod等家用设备的市场,市场竞争激烈,其他品牌的智能音箱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吸引了部分消费者。AppleWatch销售下滑则可能与产品创新不足有关,在功能上未能给用户带来足够的新鲜感,导致用户换机意愿不高。
繁荣背后的诸多隐患
从创新层面来看,iPhone在硬件创新上渐显疲态。以屏幕为例,当众多Android旗舰机纷纷配备高刷新率屏幕,为用户带来丝滑流畅的视觉体验时,iPhone标准版却仍坚守60Hz屏幕刷新率,与市场趋势脱节,尽管iPhone 17即将标配120Hz高刷屏,吝啬的苹果依然阉割了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
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预测,2025年iPhone出货量将在2.2亿至2.25亿部之间,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4亿部以上,其中iPhone标准版激活量未能突破200万部,高刷缺失被认为是重要因素。再看快充技术,Android阵营早已迈入百瓦快充时代,一些机型甚至实现了200W快充,而iPhone的快充功率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充电速度饱受用户诟病。在影像方面,Android手机厂商不断发力,通过大底传感器、高像素镜头以及先进的算法优化,在拍照效果上实现了大幅提升,部分旗舰机型在夜景拍摄、长焦拍摄等方面已超越iPhone。
在软件生态方面,尽管iOS系统以流畅性和安全性著称,但也存在封闭性较强的问题,限制了用户对设备的个性化定制。比如,用户无法像Android系统那样自由安装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文件管理等方面也不够便捷。
苹果在AI领域布局滞后,备受期待的Siri升级计划受挫,原本计划在2025年赋予Siri情境感知等关键功能,却至少推迟到2026年,这使得Siri在与Android阵营的语音助手竞争中处于劣势。像谷歌Assistant、小爱同学等Android语音助手,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控制、智能办公协作等多个场景,功能丰富且智能程度较高。
从市场竞争角度,iPhone面临着来自全球的激烈挑战。在中国市场,根据IDC数据,2025年一季度,iPhone出货量为980万部,同比下降9%,是头部品牌中唯一负增长的手机厂商。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厂商凭借技术创新和高性价比产品,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华为在国内高端市场与iPhone展开正面竞争;小米则凭借丰富的产品线,覆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端旗舰的各个价位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印度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保持领先。在全球市场,三星作为Android阵营的领军者,同样给iPhone带来巨大压力。三星在屏幕技术、折叠屏手机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Galaxy S旗舰机与iPhone在高端市场平分秋色。
同时,苹果还面临着关税等外部风险。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使得苹果供应链成本上升。尽管苹果将部分iPhone生产线转移至印度,但印度工厂良品率仅约85%,远低于中国工厂的98%,且关键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导致物流成本增加23%。若关税政策持续调整,iPhone成本上升可能进一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甚至面临涨价压力,这无疑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苹果近期在iOS 26和macOS 26中主推与Vision Pro头显类似的界面布局,这让许多人开始猜测:苹果是否会用增强现实(AR)或扩展现实(XR)头显取代iPhone?但这是否会阻碍苹果达成40亿部的里程碑,还有待我们在未来几年持续观察。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AR和XR技术正逐渐走向成熟,在游戏、教育、工作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苹果一直以来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但对新兴技术落地依然保持着关注而又相对保守的态度。若苹果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AR或XR头显产品,可能会对现有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产生冲击。然而,iPhone作为苹果的核心产品,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善的生态系统,短期内被完全取代的可能性较小。苹果或许会将AR和XR技术融入iPhone的功能中,或者以iPhone作为控制终端,与AR/XR头显形成互补的产品组合,进一步拓展其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市场份额。
Android仍是世界之王
尽管苹果的销量数据令人惊叹,但与Android设备的销量相比仍相形见绌。虽然Android手机的总销量缺乏可靠数据,但谷歌早在2022年就宣布,当时活跃使用的Android手机已超过30亿部(而且统计口径极有可能是内置GMS服务框架的机型,未包括庞大的中国市场)。从软件分布来看,据StatCounter数据,Android仍占据全球移动设备市场约四分之三的份额,显然在体量上仍是真正的市场领导者。
Android系统以其开放性和广泛的硬件兼容性,吸引了众多手机厂商的加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产品生态。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Android手机满足了各个消费层次人群的需求,从高端旗舰到中低端入门机型,产品线覆盖全面。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价格亲民的Android手机凭借其高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以三星为例,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和Canalys发布的数据,2024年仅Galaxy S24系列全球总销量就突破了3700万部;其面向大众市场的Galaxy A系列,助力三星在2025年第二季度以5750万台出货量,占据全球20%市场份额,同比增长7%。
Android系统的开源性使得开发者可以自由地修改和优化系统,为用户带来定制化的体验。在国外市场,通过Google账户,用户的联系人、邮件、日历、应用等数据可以在不同手机品牌设备间同步。这些优势使得Android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优势还在进一步扩大。
未来苹果需要加快自身已经滞后的AI技术应用与创新,完善其在AI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Android阵营则需在保持产品多样性的同时,降低系统的碎片化,提升整体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