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中关村实验室&清华大学&国防科大:2025网络空间测绘技术白皮书
报告共计:145页
《网络空间测绘技术白皮书》由中关村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及远江盛邦等单位撰写,系统梳理了网络空间测绘的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国内外实践及未来趋势。
网络空间作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疆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网络空间测绘是支撑其安全的关键手段,能实现网络态势的准确感知、客观度量与动态跟踪,为有效治理和安全防护提供支撑。
理论上,网络空间具有动态性、虚实融合性和跨域关联性等特征,传统测绘理论如“地图-地志-对抗方针”模型和情报分析四层级在此得到应用与延伸,同时构建了网络空间地图和坐标理论。
技术体系涵盖探测、分析和可视化技术。探测技术包括IP与端口探测、服务扫描和资产指纹识别等;分析技术涉及资产关联、定位及威胁建模等;可视化技术有地理空间相关模型、拓扑图及隐喻表达等,且平台架构有分层、微服务和云计算等类型。
国内外在该领域成果颇丰,国际上有美国的相关计划及Shodan等平台,国内学术研究提出“三层三空间映射”等理论,工业界有ZoomEye、Fofa等平台。
当前面临数据规模与实时性矛盾、隐蔽资产探测等挑战,未来趋势包括技术融合、应用深化、标准化建设及面向新形态网络空间的测绘。
典型应用场景涉及攻防对抗支撑及国家安全与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方面。
最后,白皮书强调了网络空间测绘技术的战略价值,并倡议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