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具身智能的落地性以杰克股份与纺织服装场景为例
报告共计:23页
具身智能加速落地纺织业 人形机器人或重塑传统制造格局
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纺织服装这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迎来智能化变革的关键节点。随着劳动力短缺与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日益凸显,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正成为破局的重要力量,而杰克股份等企业的探索,正让"无人纺织厂"的愿景逐渐照进现实。
纺织业的困境:劳动力断层与成本重压
纺织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依赖大量人工完成生产流程,但如今这一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纺织业成本结构中,直接人工占比已超过5%,位列各类成本第二,且近年来人工成本仍在持续上升。更棘手的是劳动力供给问题——企业即便不断提高薪资,也难以招到能长期工作的年轻工人。调研显示,00后求职者中仅0.7%愿意考虑纺织岗位,年轻劳动力断层现象显著。
从全球范围看,纺织业的"用工荒"并非个例。在东南亚国家,越南纺织服装行业2025年劳动力缺口预计接近50万,即便开出月薪275-314美元的待遇,部分工厂的招工完成率仍不足20%。与此同时,国内纺织企业还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东南亚凭借低廉劳动力吸引中低端产能,高端技术又向欧美回流,传统模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细分到生产环节,纺织服装制造的裁剪、缝制、后整理三大流程中,缝制工序的用工压力最为突出。数据显示,缝制工人占比约90%,是劳动力密集的核心环节。其中,平缝工序以直线缝制为主,动作轨迹规则,成为自动化突破的首要目标。
自动化破局:从智能设备到AI缝纫
面对行业痛点,智能化设备正逐步渗透纺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在裁剪环节,智能铺布机和裁床已实现90%的自动化率,通过激光投影定位与自动切割,大幅提升了布料转化为裁片的效率。但裁片的分类整理仍依赖人工,这一环节的自动化成为下一步突破方向。
缝制环节的自动化进展更为显著。以杰克股份为代表的企业,正通过"机器人+AI+缝制机械"的融合,推动缝制设备向智能化升级。其推出的"快反王2.0"AI缝纫机,搭载九脑章鱼双核AI芯片,能快速识别厚、薄、弹等不同面料属性,自动适配缝制参数,解决了传统设备在起缝倒缝时断针率高、特种面料打滑跳针等难题。相比人工操作,这款设备断线减少80%,缝纫速度提升20%,整体效率提高17%。
无人模板机则进一步突破了标准化工序的自动化瓶颈。通过机械手与传动装置的配合,它能实现布料的自动抓取、定位和送料,将上领、上拉链等复杂工序标准化。搭配视觉算法实时识别布料边缘与缝线位置,可完成从送料到缝制的全流程自动化,大幅降低对人工技能的依赖。
人形机器人:纺织业的未来图景
当智能设备解决了60%-65%的标准化工序后,更复杂的三维操作、柔性材料处理等环节,需要具身智能机器人来突破。这类机器人不仅要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高精度视觉定位、实时触觉反馈、自适应力控调节,还要能在裁剪、缝制、整烫等十余环节中实现移动操作与智能调度。
行业预测显示,纺织服装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全球约5000万缝纫工人中,平缝与包缝工人比例约为3:1,其中3750万平缝工人的岗位最易被替代。按技术发展节奏测算,2028年纺织人形机器人销量或达6万台,2030年增至11万台,2035年达26万台,到2040年可能突破89万台。随着机器人效率从30%逐步提升至65%,回本周期将从4年缩短至1.5年,与人工相比的成本节约效应将持续放大。
从长期看,当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后,若机器人效率达到80%,按5年折旧计算,每年更新的375万台机器人可节省总工资支出2400亿元,这意味着纺织业的生产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技术路线之争:通用与垂类的并行探索
当前具身智能在纺织场景的落地,形成了通用大模型与垂类小模型两条路径。通用大模型以Pi0为代表,通过跨实体训练融合7种机器人数据,能处理叠衣、铺布、裁片分拣等6类跨工序任务,泛化能力较强。其基于视觉语言模型(VLM)转化多模态输入,可在50Hz频率下控制机器人完成精细操作,叠一件短袖仅需1分15秒。
垂类小模型则以DYNA-1为典型,专注单一任务的深度优化。它基于强化学习,通过固定机械臂实现高精度自主操作,曾连续24小时折叠餐巾纸,单次任务完成率达99.4%。在纺织场景中,它能自适应处理不同材质、尺寸的衬衫折叠,且部署成本低,适合快速落地。
特斯拉的世界模型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其通过预测三维空间体素占据情况,为机器人环境感知提供支持。尽管目前主要应用于自动驾驶,但第一人称视角数据采集、模拟试错优化等技术,正为纺织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这三条技术路线各有侧重,却共同推动着具身智能与纺织业的深度融合。随着算法迭代与硬件升级,未来纺织工厂里,机器人自主完成布料抓取、缝制、整理的场景,或许将从科幻走向日常。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技术突破的速度与场景适配的精度,将决定纺织业智能化的进程。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更高效、更稳定的生产模式,也将带来更优质、更多元的纺织产品——这或许是具身智能给普通人最直接的改变。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