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上海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7月26日发放,Robotaxi商业化落地加速
报告共计:63页
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牌照,Robotaxi商业化进程再加速
7月26日,上海在第八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小马智行、百度智行、赛可智能等企业成为首批获准企业。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迈入新阶段,更让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走进市民日常生活,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大规模落地渐行渐近。
此次获得牌照的企业中,小马智行将联合锦江出租,以浦东金桥和花木核心区域为起点,逐步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乘客通过APP或小程序即可一键呼叫;文远知行则携手奇瑞、锦江出租,获批在浦东新区开展主驾无人公开道路载人示范应用,服务范围涵盖世博中心、浦东机场、迪士尼等重要地标,市民可通过小程序预约体验。与此同时,智己汽车与享道出行、强生出租组成的联合体也获得牌照,其L4级Robotaxi不仅在大会期间提供接驳服务,还将开通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至浦东机场的专线,近期正式向公众开放。
不止上海,国内自动驾驶赛道近期动作频频。特斯拉透露,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监管版)计划2025年在华进一步落地,目前正等待监管部门审核;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车型搭载的L4车规级域控制器已完成超200万公里路测,成本较前代下降80%,为规模化量产奠定基础;文远知行与联想联合研发的搭载NVIDIA DRIVE Thor芯片的计算平台,让其新一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50%,加速大规模商业应用。
从技术渗透数据来看,智能驾驶相关硬件配置正快速普及。2025年5月,乘用车前视摄像头渗透率达66.7%,其中800万像素占比38.6%,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高像素摄像头凭借更清晰的成像和更远的探测距离,成为车企主流选择。激光雷达渗透率也持续攀升至10%,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禾赛科技、华为、速腾聚创分别以36.5%、31%、25.5%的市占率占据前三。
芯片作为智能驾驶的“大脑”,竞争格局同样清晰。5月乘用车驾驶域控渗透率29%,其中英伟达芯片占比57%,同比大幅提升28个百分点,地平线、华为芯片占比分别为13%和12%,展现出本土企业在芯片领域的稳步成长。
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速度同样亮眼。5月乘用车L2级以上功能渗透率达28.1%,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高速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渗透率28.5%,城区NOA渗透率12.5%,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车辆能在高速和城市复杂路况下实现自动变道、规避障碍物等功能。新势力品牌表现尤为突出,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品牌的L2级以上功能渗透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头部自主品牌如比亚迪、长城等也达到40%以上,显著领先合资品牌。
智能座舱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也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10寸以上中控屏渗透率已达83.3%,成为主流配置;HUD(抬头显示)渗透率17.2%,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让驾驶员无需低头即可获取关键信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38.4%,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本土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座舱交互向更智能、集成化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探索正形成多元合作格局。Uber宣布与Lucid、Nuro合作,计划2026年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优步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将百度萝卜快跑接入其全球出行平台,服务覆盖亚洲、中东等市场。国内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协同也在深化,宝马与Momenta联合开发中国专属智能驾驶系统,广汽与华为将进一步深化全面合作,推动技术落地。
随着测试道路的持续开放(上海累计开放测试道路已突破2700公里,覆盖部分内环中心城区)、技术成本的下降以及用户接受度的提升,智能网联汽车正从技术研发加速迈向规模化商业运营。无论是Robotaxi的街头穿梭,还是私家车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都预示着一个更智能、高效的出行时代正在到来。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6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