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科到直博,刘晓敏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与不懈的努力,成功走上了自己的学术之路,并在今年收获了令人瞩目的荣誉——成为全球十位获得IEEE光子学会研究生奖学金的获奖者之一,斩获了IEEE光学与光电子学领域研究生最高奖项之一。她的故事充满了对光学与通信技术的热情与坚持,也象征着她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
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20级直博生刘晓敏。
01 初识科研:一次算法复现点燃探索的热情
在本科阶段,刘晓敏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是AI特色班的第一批学员。她与科研的缘分,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大二暑假,她加入了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了诸葛群碧教授课题组的一员。那时,导师交给她的任务是复现一个经典的光纤信道建模算法。虽然任务看似简单,但在不断的尝试和学习中,刘晓敏不仅成功完成了算法复现,还将其应用到课题组的论文和合作项目中。这次科研初体验让她真正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无可比拟。
这次经历成为了她坚定追求科研道路的起点,从本科到直博,刘晓敏一步步深入光通信领域,开启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02 热爱与探索:从光学到智能调控的融合
博士阶段,刘晓敏的研究方向逐渐拓展,结合她在光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背景,她开始着手构建面向未来算力光网络的智能调控系统。刘晓敏对科研的热爱体现在她对所学领域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中:“我非常喜欢我的研究方向,既能将前沿的智能技术与通信行业结合,又能在光通信领域的理论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她还亲自参与了多个实验,搭建了上海至杭州的中国首个高校主导的跨城智能光通信研究与示范平台,这一成果不仅为学术界带来了启发,也为行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扎实积累,寻找突破:从“早起步”到解决痛点
“早起步,多积累”是刘晓敏保持学术节奏的秘诀。尽管从本科起便开始接触科研,但她始终坚信,科研的成功离不开大量的经验积累与不断的反思。在面对一些论文遭遇拒稿后,刘晓敏也逐渐领悟到了选题的精髓:“以前总想着追求高指标,后来才发现,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种以“解决行业痛点”为核心的思维模式,让她的研究逐步聚焦到光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也接连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亮相。
04 导师的支持:从“扶着走”到“放手闯”
刘晓敏非常感激导师诸葛群碧教授在她博士生涯中的全程支持与指导。刚开始时,诸葛教授细致到“逐行看代码”;而当刘晓敏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科研人员时,导师又给了她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她大胆尝试更具挑战性的科研课题。正是这种从“扶着走”到“放手闯”的信任,使她敢于迎接更大的科研挑战。
05 向世界展示科研成果:扎实工作引发共鸣
刘晓敏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她深知,科研的价值在于能否引发同行的共鸣。每一次学术交流,她都以扎实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科研无国界,好的工作会被全球的学者看到。如今,她正在米兰理工大学与IEEE Fellow Massimo Tornatore教授的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这段跨文化的学术合作不仅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也为她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灵感。
成就背后:坚持与热爱的力量
刘晓敏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她对科研的深厚热爱和不断追求的精神。从本科到博士,从初识光通信到突破性研究,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坚持与探索。而今天,凭借着在科研上的辛勤耕耘和创新突破,刘晓敏已经在全球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许多年轻科研人员学习的榜样。
我们为刘晓敏同学的卓越成就点赞,并期待她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