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AR眼镜报告:显示与光学方案深度绑定,静待全彩Micro LED量产
报告共计:23页
AR眼镜显示技术迎来突破:Micro LED成未来核心,全彩量产引期待
在消费电子领域,AR眼镜正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而显示技术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优劣。近期行业研究显示,显示方案与光学方案的深度适配已成为AR眼镜技术迭代的关键,其中Micro LED技术凭借全方位的性能优势,被视作未来AR近眼显示的终极方案,其全彩量产进程更是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
显示与光学方案绑定:Micro LED成光波导最佳搭档
AR眼镜的显示效果并非单一技术决定,而是显示方案与光学方案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显示方案包括LCOS、DLP、LBS、Micro OLED和Micro LED等,不同方案因亮度、功耗、体积等特性差异,适配的光学技术也大相径庭。
现阶段,“Micro OLED+BirdBath”方案因能平衡成本与显示效果,成为消费级AR眼镜快速落地的选择,推动了产品的初步普及。但从长远来看,光波导技术被公认为AR眼镜的主流光学方案,其最大挑战在于光效极低——光线在传导过程中损耗严重,这对显示屏幕的亮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Micro OLED虽在分辨率、对比度等方面表现不错,但亮度普遍在1000-6000nit,难以满足光波导技术对入眼亮度的需求。而Micro LED则展现出独特优势:全彩显示时亮度可达10万nit,单色显示更能突破1000万nit,配合其高对比度(100万:1)、高刷新率(>240Hz)、低功耗和小体积(<0.5cc)等特性,与光波导技术形成完美适配,能显著提升AR眼镜的显示清晰度和续航能力,因此被业内认为是AR近眼显示的“终极搭档”。
Micro LED:显示技术的“六边形战士”
Micro LED技术的核心是将LED进行薄膜化、微小化和阵列化处理,使像素单元缩小至100微米以下,同时实现每个像素的单独驱动发光。这种技术融合了多种显示方案的优点,堪称“六边形战士”。
在性能上,Micro LED既继承了Micro OLED的高分辨率、高PPI(像素密度)等特性,又凭借无机材料的特性,弥补了Micro OLED的短板:寿命从不足1万小时延长至10万小时以上,响应时间从微秒级提升至纳秒级,功耗进一步降低,色域覆盖也更广泛。例如,在AR眼镜场景中,Micro LED的高亮度能确保户外使用时画面清晰可见,而低功耗则能有效延长设备续航,解决了当前AR产品“续航焦虑”的痛点。
从应用形态看,Micro LED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低像素密度产品,用于可穿戴设备、大尺寸电视等;二是高像素密度产品,专攻AR/VR等微显示领域。其中,面向AR眼镜的高像素密度Micro LED,像素间距可缩小至3-5微米,PPI超过3000,能实现接近人眼分辨率的显示效果,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
全彩显示成核心难点,多技术路线加速突破
尽管Micro LED优势显著,但其大规模商用仍面临技术挑战,其中全彩显示是最核心的难题。目前行业探索的全彩方案主要有四类,各有优劣。
合光方案是相对成熟的路线,通过光学棱镜将红、绿、蓝三色Micro LED的光线混合,能实现高亮度和高色彩饱和度,目前已有企业实现量产。但该方案需要多块显示面板和棱镜组合,模组体积较大,不利于AR眼镜的轻量化设计。
量子点色转换方案则是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蓝光或紫外光Micro LED激发红、绿量子点材料实现全彩显示。例如,部分企业采用光刻技术将量子点材料精准涂覆在芯片上,不仅提升了色彩纯度,还能缩小像素尺寸。这种方案的难点在于提高光转换效率和量子点的稳定性,目前已有企业推出样品,色域覆盖超过传统方案。
三色堆叠和单片直接外延方案则更具颠覆性。三色堆叠通过将红、绿、蓝三色像素垂直堆叠,大幅提升单位面积的像素密度,适合超小尺寸显示;单片外延则直接在同一衬底上生长三色LED,工艺难度极高,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除了全彩显示,衬底制备、芯片结构和键合工艺也是技术难点。例如,衬底材料需要解决波长均匀性和缺陷控制问题,硅基衬底因成本低、面积大成为主流选择;垂直芯片结构能缩小尺寸、提高电流均匀性,但量产工艺复杂;晶圆级键合技术则能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是未来量产的关键。
厂商密集布局,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化
面对Micro LED的广阔前景,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落地。
JBD在合光和垂直堆叠方案上进展显著,其“蜂鸟Ⅰ”彩色光引擎入眼亮度突破6000尼特,凤凰系列全彩微显示屏亮度达200万尼特,预计2025年三季度批量生产。其合肥产线建成后,年产能可达1.2亿套,已支撑30余款AR眼镜产品落地。
镭昱光电专注于量子点光刻技术,推出的0.11英寸全彩微显示屏刷新最小尺寸纪录,重量仅0.23克,最新光引擎体积仅0.18cc,可嵌入镜腿实现设备轻量化,色彩覆盖范围比传统方案提升显著。
赛富乐斯则通过原创的NPQD技术解决了红光效率低的难题,将纳米孔量子点嵌入氮化镓中,红光转换效率大幅提升,其8英寸硅基产线月产能达60万套,已推出多代全彩微显示屏产品。
此外,思坦科技、诺视科技等企业也在各自领域突破:思坦科技厦门量产线年产能达600万套,诺视科技的垂直堆叠像素技术实现了像素小型化突破,推动Micro LED向更高分辨率发展。
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和量产能力的提升,Micro LED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未来,搭载这一技术的AR眼镜将在亮度、续航、体积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不仅能应用于消费电子,还将拓展至工业、医疗、教育等专业领域。可以预见,Micro LED的成熟将为AR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开启人机交互的全新时代。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