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选定一个题材,用100台国产老相机拍摄100个胶卷(尽量是相机不重复)。然后把相机送给有缘人(也就是进入我镜头中的人),最后形成一篇文章,包括几项内容:
1、相机介绍;2、拍摄过程;3、有缘人的情况。
我把这个题材定性为“百台老相机赠送”,接下来它会重新回归大众,或许再也不会有被拍摄的机会但会被人收藏,或许被损坏和遗弃,这是工业化产品的最终宿命,但是我会努力把它拍好,写好它的故事。
百台老相机赠送之八十七:彩丽“夜景王”小相机
生产年代:2002年。机身号:9104727,镜头号:--
一、相机介绍
这款相机没有具体的产地,但是有中国商标注册证。机身上只是敷衍的写上“日本设计”。
镜头焦距35mm,最大光圈F4。
这是到了上世纪初,国内经济条件好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大,而摄影、绘画、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一时期日本各个厂家的自动相机技术日益成熟,出现了眼花缭乱的局面。但是对于国人来说,价格还是有些贵了,所以这一真空时刻被一些商家捕捉到了,结果富兰卡与汤姆等简易自动机,大赚了一笔,而这时国产相机除了二鸟(海鸥和凤凰),基本都破产和没有生产能力了。
一些合资企业或境外投资的企业看到了这块真空,反应极快,开办一些组装厂,又购置一些低端相机零配件,于是简易的“自动”相机应运而生,也大行其道了。
这时的简易相机主打一个“自动”,其实就是过片自动,而使用简易快门和镜头,一档光圈一档速度,阳光底下或者两米之内使用闪灯。
拍出的照片虽然一般般,但是满足了当时人们不太高的摄影需求。
这款相机除了自动过片,还有很小指数的闪光灯,使用两节5号电池。自动过片、自动倒片。
相机的说明书写的香港注册,其实都是噱头,就是在大陆生产的,当年的批发价格80-100,零售150-180元。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品牌,好像都是在一个生产线上,而只要有销路,就可以注册商标,贴牌而已。中国生产,主要卖给中国人。
这款相机是在胶片的最后期了,这一时期数码登场了,胶片相机进入最后的时间,而此时国产的一些相机似乎看明白了营销环节,于是花样百出了,什么“大眼睛”、“夜景王”、“防水机”等都出来了,其实本质上没有大的变化。
这台相机的一个不同是机身号是刻在相机上的,而其他相机基本都是贴一个纸贴而已。
二、使用过程
这款小相机我也是带到了云南,在建水使用了一卷乐凯胶卷拍摄黑白照片。
这款小相机外观还是很酷的,在当年的国产相机里,也绝对是新潮一族的。而且它还自冠“夜景王”,仿佛是专门拍摄夜景,或者拍摄夜景“无所不能”。
其实它就是一款带闪灯的自动简易相机。不仅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甚至它的闪灯指数也是非常小,两米开外就马马虎虎了,别说“夜景王”,就是略远一点,都歇菜的。
其实这种相机都是非正规厂家开发的,说它是简易相机可以,说它是玩具相机也行,它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当年彩扩业的普及与发达,给低端相机提供了存在的条件与理由,反正不管拍啥样,都能给你冲洗出照片,而那时人们的要求也不高。
结果就是这种低端相机,让一些开智的商家看到机会和生产的可能,于是也开始了内卷,首先是价格的竞争,尽量要低,另外就是“花色品种”,外表的改变,尽量取悦于人。
还有就是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的材料,比如外壳选用劣质的塑料,内在的小电机也是选用最次的玩具用品,这样的结果,相机问题也就多多了。而这一台就出现了电机过片不稳,经常卡顿现象。
拍摄时开始可以,到了中间段明显过片不畅,有压片现象,另外相机没有闪灯取消功能,几乎大白天也开灯拍摄,这也是其他相机没有的。
自藏相机
三、最后结局
这台相机我送给了云南剑川的杨禄森,他也被誉为“沙溪卓别林”。
我和他结识于2017年初,当时我在剑川农村参加一户彝族婚礼,看他在前前后后的忙碌,晚上他领我到他家开的客栈里住宿,他家就是剑川羊岑老君山下的大佛殿村,海拔3000米。1月份的夜晚是非常寒冷的,但是他和妈妈的热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了,靠近老君山,到时山上到处是花开,特别是杜鹃花漫山遍野。
就这样我们熟悉了,后来无数次的到过他家,品尝他做的彝族美食。在他客栈的院子里燃起篝火,我也拍摄了很多彝族老人照片。
我们也成了要好的朋友,我把他和马锅头、杨元松称为“羊岑三杰”,主要是他们的经历相仿,年纪也相仿,他们都很优秀,早年都曾走出大山,到外面去打工和见识,也曾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后来又都响应号召,回到家乡,想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和致富。
然而现实很骨感,现在他们都不同情况下出现了困境,而杨禄森也“改头换面”,成了卓别林,去沙溪发展了。他成了沙溪网红,很多人到沙溪古镇都会看到这个热情而努力的卓别林。
但愿人长久,也祝愿杨禄森的事业越来越好,让“卓别林”有更大的知名度,走出沙溪、走出剑川、走出云南!
照片有沈阳孔德锋提供冲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