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播放瞬时销毁等机制会削弱记忆主体性吗?(循环播放设置)

循环播放瞬时销毁等机制会削弱记忆主体性吗?(循环播放设置)

次生媒介(Derived Medium)通过技术机制(如循环播放、瞬时销毁、算法推荐),对记忆进行浅层化、碎片化与外部化改造,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加速了人们记忆的代谢与重构。通过分析GIF、实况照片(Live Photos)、阅后即焚功能(如Snapchat)、实时弹幕、云相册及短视频平台(如TikTok、Instagram Reels)等案例,结合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第三持留”理论,次生媒介在数字资本主义语境下显现出将记忆从个体经验转化为可操纵的数据商品,削弱了记忆的连贯性与主体性的作用。尽管部分创作者通过解构性实践尝试抵抗算法霸权,但平台与数据审查仍试图以次生媒介主导记忆的存续形态。而正视次生媒介的镜像功能,探索技术与人性的平衡路径,则是我们应对次生媒介带来的负面作用的方向。

次生媒介 记忆代谢 数字资本主义 第三持留 短视频

Ephemeral Content and Digital Reverberations:

The Accelerated Metabolism of Memory in the Age of Derived Medium

阅后即焚与数字残响:

被次生媒介加速的记忆代谢

文/海杰 

一、次生媒介及其发生

为了暂时摆脱这个题目的修辞性带来的虚无,我决定从回忆开始。

2014年,艺术家卢杉创作了GIF作品《微表情》系列,以安迪·沃霍尔、达利等人创作的艺术史上经典名作作为解构对象。其中最吸引我的一件作品,是以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跟观众对视的行为现场作蓝本,制作的GIF作品。在作品里,穿着红色长裙的阿布拉莫维奇面对观众,快速眨巴几下眼睛,从中射出两束强光,将对面的观众射翻在地。这个GIF被我添加进微信表情包,用于跟朋友聊天时的调侃语境。时至今日,它依然在我的微信表情包里被保存和使用。

GIF作为一种图形交换格式(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在1987年被发明出来。但直到后来的社交媒体(如早期的QQ)里才开始被大量使用,结合网络文化与情绪表达,被改造为一种轻便、储存占比小,且融合了各种针对严肃文化进行消解和幽默调侃的情绪表达装置,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其依附的媒介依然是动态影像,比如它从视频或电影中截取片段,压缩为几秒钟的无声循环GIF,却通过极简与重复,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符号。GIF的循环特性制造了一种“永恒瞬间”的错觉,仿佛时间被困在无尽的重复中。这种形式削弱了叙事的深度,将记忆浓缩为单一的情绪触发点。用户在聊天或评论中使用GIF时,往往无需深入回忆上下文即可传达感受,从而加速了记忆的浅层化与代谢。它和表情符号一起成为至今保持时间最长的“次生媒介”,本身也构成了互联网记忆的一部分。由于其属于更早一代的次生媒介,本文不做更多展开。

在技术编织的当代景观中,记忆不再是纯粹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被媒介重新编码、切割、抛掷的物质性存在。从胶片摄影的凝滞瞬间,到数码影像的无限复制,再到如今实况照片(Live Photos)、与短视频的碎片化涌流,影像媒介的迭代不仅改变了我们感知时间的肌理,更在无形中重塑了记忆的代谢速率。罗兰·巴特用来描述摄影的“此曾在”在次生媒介里变成了“此刻在”。在今日,实况照片(Live Photos)、 快拍(Instagram Stories)、快聊(Snapchat)、云相册、短视频以及实时弹幕等新的次生媒介,已然成为加速人类记忆消逝与再生的双刃剑。

笔者斗胆将上述媒介命名为“次生媒介”(Derived Medium),意在便于行文和概括这个时代的媒介特征及文化结构。所谓“次生媒介”,在这里有别于结合多种不同媒介形式的混合媒介,而是侧重从已有媒介衍生而来,依赖原有媒介基础的属性。也并非指其本质上的原创性匮乏,而是指涉其依附于既有影像传统(如摄影与录像),却通过技术增殖与社交平台的算法推送,衍生出新的感知模式与文化实践。比如,实况照片以静止图像为表皮,暗藏动态片段;短视频则以压缩的时间单位,裹挟情绪与信息的洪流。这两者看似服务于记录与分享,却在无意间将记忆从深层沉淀的模块,转化为高速流淌的信息流。本文试图剖析这一过程,探讨次生媒介如何在去媒介中心化的过程中加速记忆代谢,同时也在瓦解我们与时间、自我及他者的关联。

Snapchat聊天界面“消息删除”提示截图,海杰 截图时间:2025.3.25

facebook里的Reels界面,海杰 截图时间:2025.3.26

二、既非静止,亦非流动的中产记忆幻觉

2015年,苹果公司在手机上推出Live Photos功能,标榜“让照片动起来”。 它在拍照时自动记录按下快门前后1.5秒的影像,将静态照片与动态片段结合在一起。配以声音与微弱的震动。它模拟了记忆的“余韵”,试图在二维平面中注入时间的厚度。图像的再生产机制消解了拍摄者赋予的情感与意义,Live Photos成为带有情绪按摩功能的次生图像。

这种影像类型,既不是视频,也不是照片,而是典型的次生媒介:它将过去与未来糅成一块,被固定在一段微小的时间夹缝中。这种技术手法表面上是为了“还原”拍摄时的情境,观者有如身临其境,但实际上,它不过是在图像表面涂抹了一层时间的薄膜,附赠给观看者一种可回溯的错觉。然而,这种技术设计恰恰暴露了现代人对记忆的焦虑⸺既不愿让瞬间彻底凝固,又无法承受完整录像的冗长。于是,实况照片成为一种折中的幻觉,既非静止,亦非流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暧昧状态。

从媒介史的视角看,实况照片并非孤立的发明,而是摄影术自诞生以来对“真实”执念的延续。19世纪的湿版摄影对时光的雕刻,20世纪的宝丽来赋予即时性以物质感,而实况照片则在数字时代试图缝合静与动的裂隙。然而,这种缝合并非无代价的。用户在翻看实况照片时,指尖轻按即可唤醒那短暂的动态,伴随而来的是熟悉的笑声、风声或脚步声,看似是如其名称所指涉的鲜活的“在场”或瞬间“直播”,但这瞬间的复活却容易迅速消散。对这种鲜活的达成,也可以在Runway和可灵等AI生成器里实现,用户只需要AI生成器对一张目标照片根据指令要求和运动轨迹动就可以完成,那么这种亦真亦幻的“瞬间”对实况照片既是协助,又构成了威胁。

苹果手机自带的智能推荐的相册里的“回忆”功能,海杰 截图时间:2025.3.26

与实况照片相较,传统照片显得决断,它是一种对瞬间的截取。照片中的时间被切断,沉默而孤立,因而具备更强的隐喻和凝视力量。而视频则是流淌的。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观看者在视频的时间流中被裹挟,无法回头。实况照片恰恰介于二者之间:它既保持着照片的图像性,又制造了一种伪视频的流动感。

更重要的是,实况照片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紧密相连。在小红书、Instagram、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用户分享的不仅是图像,还是被技术包装过的“记忆单元”。这种特性使实况照片成为一种典型的中产趣味媒介。它迎合了对事件感的追求,却刻意回避事件本身。中产阶级的影像表达常常呈现出一种“准纪录”的倾向:他们热衷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动态瞬间⸺小孩踢球、爱人回头、杯中的气泡上升,但又不想让这些影像进入视频的连贯叙事。

实况照片与其他次生媒介的不同在于,它既不是图像,也不是时间,而是一种技术性的时间碎片。它将“观看”改写为“触发”,将时间简化为算法生成的循环动画。它对现实的记录并不在于还原,而在于制造一种恰到好处的模糊⸺既带有事件感,又不过分沉重;既有流动性,又始终在原地打转。实况照片的“时间涂层”,是中产阶级影像消费的最佳隐喻:流动,但不走远;动感,但不破碎;在指尖反复,却永远无法穿透。

三、狂躁集体,温情工业

在数字时代,记忆的存留随着影像生产方式的变化已被彻底重构。从实时弹幕的即时反馈,到云相册的自动归档,再到自动剪辑视频的算法叙事,影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强度侵入我们的时间与情感。这些表面便捷、充满温情的功能,实则是一场狂躁的影像掠夺与情感操纵。在技术对记忆与情绪的干预下,影像不再是人的自我存留,而是一种由平台操控的、碎片化的、被剥夺主体性的数字残响。

实时弹幕(Danmaku)起源于日本Niconico视频网站,后被Bilibili等平台广泛采用。它将用户评论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叠加在视频上,形成一种动态的次生内容层。这些评论在形式上就像滑过屏幕的弹雨,而在话语的内核里,跟子弹的暴力属性有深度的联系,弹幕的狂欢,更多是犀利点评和语言暴力的聚集和叠加。弹幕通常是一句话,短促而有力。

实时弹幕作为影像观看机制中的一种“前端介入”,以文本的实时涌现侵入影像本体。当观众在观看视频或直播时,弹幕流如暴雨倾泻,影像被文本潮汐吞噬,逐渐变为背景素材。弹幕机制本质上解构了影像的叙事性,将观看体验碎片化。在这里,观看退化为拼贴文本的阅读。在弹幕视频中,观众往往无法专注于画面或情节,反而被弹幕文字的即时性与抢占感吸引。影像沦为弹幕的“背景音乐”,而弹幕才是主要的信息通道。这种观看方式,将影像从完整叙事转化为被涂鸦的屏幕,观看者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静止的集体狂躁中。同时,观看被挤占为评论行为,在弹幕机制中,观看者的焦虑被平台放大。用户在观看时,会被迫产生一种“我要留下痕迹”的冲动,害怕自己被庞大的信息流淹没。这种冲动最终驱使人们从观看者转变为评论者,将观看时间让位于输入与表达⸺观看行为被压缩、挤占为文字发表行为,影像逐渐在评论中消失。

在弹幕的持续涌动下,观看者的注意力不断被拉扯,观看时间被切碎成一场永不休止的文本轰炸。这种狂躁并不具备真实的交流性,反而是一种对观看时长的暴力占领。

与这种狂躁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云相册和自动剪辑视频的温情化的情感操纵。云相册(如Google Photos、iCloud)不仅存储照片与视频,还通过算法自动生成“回忆合集”或短视频(如“这一天”或“年度回顾”)。这些功能从原始影像中提取内容,加工为新的媒介形态。云相册以“便捷与安全”为名,主张将用户影像自动同步至云端,进行自动归档与分类。这种看似贴心的功能,实则是一场数据层面的殖民。我们的记忆被平台接管,在云相册中,用户的影像不再以物理形式存在于个人设备中,而是被上传至平台服务器。这意味着影像不再归属于拍摄者,而成为平台服务器上的数据资产。记忆存储权由个人转移至平台,用户对影像的所有权被隐形剥夺。

instagram里的Reels界面,海杰 截图时间:2025.3.26

算法生成的自动剪辑的确能够帮助用户重温记忆,省去了他们逐张编辑的繁琐,用户被动接受这些“记忆产品”,而非主动回忆,导致记忆的生成过程被技术外包。我们带着对回忆里的时光闪回的感慨观看这些记忆产品时,并不曾注意到,在相册里,还有很多弥足珍贵的影像由于算法排挤而落选,从我们的回忆里暗淡离场。

而针对这些影像的处理,是云相册的常规动作,平台算法代替用户记忆:云相册的自动分类与标注功能,看上去是在帮助用户“整理记忆”,实际上在塑造一种算法化的记忆方式。平台会依据时间、地点、人脸、场景等信息,为用户生成自动分类相册,并在特定日期“提醒”用户观看。这种提醒本质上是一种记忆干预:用户被算法决定何时怀旧,以及怀念哪些瞬间。

更隐秘的是,云端存储意味着用户影像始终暴露在平台审查与数据筛查中。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苹果iCloud等平台早已实现了对影像的自动检测与标注,涉及敏感内容的照片可能被自动屏蔽或标记。这种隐形的记忆筛选,将影像变成一种被审核与规训的存在⸺用户以为自己存储了记忆,实际上存储的是平台允许的版本。

而自动剪辑视频功能以“智能生成回忆”为卖点,通过算法抓取用户影像素材,自动生成视频回顾或纪念短片。平台在生成回顾视频时,通常会自动选择笑脸、明亮场景与人像,并搭配煽情音乐。算法自动剔除了“沉重”或“负面”的影像,使回忆变得甜腻而均质。失落、孤独或沉默的时刻被删除,回忆被算法清洗成“欢快的流水线产品”。

平台接管了用户的叙事权,用户的影像不再由自己挑选与编排,而是被平台的剪辑模板处理成固定形式。而如果需要更加完美的记录,用户就需要“购买更多存储空间”或“升级到高级会员”。这意味着,用户的情感体验被转化为一种可出售的产品。算法先塑造用户情绪,再出售情绪存储权。

于是,我们发现,个体记忆被技术性存储系统所取代。信息不再由个体主动回忆,而是由算法、平台自动呈现。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在胡塞尔的持留(retention)理论基础上,引入了“第三持留”(tertiary retention)的概念,以指称在第一持留(瞬时知觉)和第二持留(过去经验)之后,通过技术介质进行的外在化记忆。它是指人类将记忆、经验和知识存储在外部技术装置中,而不再完全依赖于个体的生物性记忆。“第三持留可处理、可存储、可交换,因而也可以用于销售,从中获利”1,在数字资本主义中,第三持留被资本力量所掌控,成为数据商品化与操控的工具。当记忆被外包给技术装置时,个体的“第二持留”(回忆能力)逐渐退化。我们将历史、文化与经验寄托于技术性存储中,但这也使人类逐渐失去了主动记忆的能力,陷入“集体失忆”状态。

百度网盘开发的一刻相册里的收费会员制智能相册,海杰 截图时间:2025.3.26

四、被加速蒸发的记忆机制

互联网有没有记忆?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对于根服务器的犹疑,也是人们对于历史与记忆在被互联网悬置时的不信任。即便是有了区块链技术,不容篡改和永恒铭刻也只是一种理想。反而,以新代旧成为次生媒介的流行语法。

以Instagram Stories(快拍)与Snapchat快照为主,正在加速一种基于照片或短视频的临时性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这种媒介形式从传统摄影与录像中派生,却因其“阅后即焚”的设计,成为次生媒介的典型代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速用户生产和分享新的内容,而不是停留在旧有的内容。所以,Snapchat快照与Instagram Stories均以短暂可见性为特点:前者在将快照发给好友单次观看后自动销毁,后者则在24小时内不可查看。对于年轻的用户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很有刺激性的社交实验。这一机制看似强化了私密性,实则是一种社交加速器,玩儿的就是心跳。在传统沟通中,图像承担着记忆、再现或证明的功能,但在阅后即焚影像中,图像只是一次性的信息载体。它的意义只存在于被观看的那一刻,随后迅速坠入遗忘。

这是“第三持留”的困境。所以,第三持留(第三记忆)“既是对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新生活方式的接受,又是对未曾经历的集体过去时刻的持留的接受”2。这种持留形态包含了文字、影像、录音、计算机数据等一切技术性存储形式,当然包括本文所论述的次生媒介,而且跟随最新的技术同步推进。

让我们落地到具体的次生媒介里,看看“第三持留”的外部环境给记忆带来的结果。Snapchat有句口号“Less social media. More Snapchat”(少刷社交媒体,多用Snapchat),如果将这句话翻译得更具广告性的话,可以是“告别无效社交,玩转Snapchat时刻”。它用这样的口号将自己与诸如Facebook、Instagram、微博、小红书等泛社交媒体的无效性区别开来,鼓励用户多进行一对一的私密交流和短暂分享。这样的鼓动的确会有警醒效果,让网民从无效的时间损耗中解脱出来,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将时间损耗在看不见踪影的焚毁当中去。

此类影像机制彻底颠覆了图像与记忆之间的传统联系。在过去,拍摄照片意味着将瞬间定格,赋予其纪念性,而阅后即焚图像则拒绝这种固定性。它们不再服务于未来,而只在当下瞬时中交换情绪。换句话说,这类影像不再指向历史,而指向即时的情感流通。它们是电子信息流中的“影像快餐”:速食、抛弃、不留痕迹。在常规图像中,观看者往往带有“收藏”或“再现”的心理预期,而阅后即焚影像则迫使观看者进入一种高速消费模式。用户不再认真观看影像,而是将其视为信息流中的一次性内容,随意滑过。图像不再是静止的凝视对象,而是滑动中的噪音。这种观看习惯强化了影像的流通属性,削弱了其凝视属性。

当然,对于纪念碑性的撩拨,也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实践。比如声音艺术家颜峻曾经撰写的一个博客,每更新一篇,旧的一篇就被删除。所以,这个阅读量很少的博客永远是新的,而旧的可能只在作者被删除的历史记录里存档。

在这种阅后即焚影像与文本机制下,用户的交流被平台设计成一次性的、不可追溯的。图像和文字在观看后便自动销毁,令沟通者失去了复盘与记录的权利。然而,在这种被算法设定为“遗忘”的语境中,反抗与抵抗的尝试依然存在。这些反抗方式,往往不是正面破坏机制,而是通过“偷渡”、劫持或离线化的方式,将本应消失的记忆留存下来。

最常见的反抗方式便是屏幕截图。在Snapchat与Instagram Stories以及letstalk中,平台通常会在用户截图时通知对方,但这一机制并不能阻止截图本身。用户往往通过飞行模式或断网等方式绕过通知机制,在平台难以监控时进行截图。这一举动本质上是在对抗平台的遗忘设计:在算法规定的销毁时间到来之前,用户“偷走”了图像,将其固化为持久的影像证据。

更具隐蔽性的反抗手法是二次记录。部分用户通过另一部手机或相机拍摄阅后即焚影像,或在电脑端录屏,绕过平台检测。这种反抗方式不仅是对阅后即焚机制的破坏,更是一种对数字遗忘权的抗争。平台试图让影像在前端蒸发,但用户通过截图或录屏,将短暂性图像重新物质化,使其成为可保存的记忆。这种行为体现了用户在算法规训下的抵抗意志:对平台遗忘机制的质疑与篡改。

而刑侦层面的调查取证案例告诉我们,没有彻底的阅后自焚,只有云端在私藏数据,“焚毁”只是一种情景表演,是用户对焚毁权的让渡,平台对阅后即焚的承诺是一场谎言,用户被误导为图像已消失,但数据始终被平台掌控。

五、被屏蔽的回望,永远的“此时”

如果说实况照片是对摄影的微调,那么短视频就是对传统录像的彻底颠覆。从Vine的6秒,到TikTok的15秒,再到如今小红书、视频号等社交媒体的一分钟甚至更长的弹性时长,甚至微信朋友圈也解绑了15秒的视频时长,增加到60秒。短视频以其极度压缩的时间单位,重新定义了叙事、表演与观看的边界。然而,这种压缩并非单纯的技术优化,而是对人类注意力与记忆容量的深刻洞察与利用。

短视频的魅力在于其“即时性”与“高密度”。一条15秒的视频可能包含快速剪辑的画面、叠加的字幕、背景音乐与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同比信息量远超传统影像的承载极限。这种高密度刺激了多重感官,却也让记忆的加工过程被压缩到极致。用户在滑动屏幕时,往往还未完全消化上一条视频的内容,便被下一条的节奏带走。例如在全球最为知名的社交软件 Meta 的媒体生态里,Reels 功能已成为短视频领域的核心武器。自 2025 年在Meta旗下 Instagram 上推出,Reels 也被迅速整合至 Facebook,成为平台与 TikTok 抢夺用户时长与广告市场的主要手段。

Reels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一系列连续播放,所以它的核心机制在于短平快的信息轰炸与无缝滑动。通过 15 秒至 90 秒的短视频,平台将信息切割成极易消化的“快餐化内容”,并在自动推荐算法的作用下,形成类似 TikTok 的无尽滚动机制。这种观看体验打破了时间感与内容边界。在 Reels 中,用户很难判断自己观看的具体数量或时间长度⸺时间感在连贯滑动中失效。观看 Reels 时,用户不会停留在具体视频上思考,而是被持续推送至下一条视频。平台设计了流畅且低摩擦的滑动机制,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掉数小时。Reels 内容以短视频的高刺激、低信息量为主,视频时长短、节奏快,通常在开头 3 秒内即亮出情绪点或反转点。为了争取观看量与停留时长,创作者倾向于使用夸张的标题、强对比色调与煽情配乐,导致内容逐渐趋于情绪快感化与表达空洞化。

当用户在发布视频时,平台会自动推荐当前最热门的音乐、滤镜与话题标签。这种机制表面上是在帮助用户增加曝光率,但仔细观察发现是在引导用户创作同质化内容,以配合平台算法对流量的集中分发。在 Reels 中,视频能否获得推荐,取决于平台对“互动数据”的计算,而非内容本身。点赞、转发、评论、完播率等指标决定了视频的流量池。Reels 模板功能鼓励用户使用“现成的视频格式”进行拍摄。用户的视频因此沦为流行模板的再生产,形成一种高度格式化与低辨识度的流行影像潮。在这种机制下,创作被预设,流行被批量制造,用户沦为算法的素材供给者。

在 Reels 中,亲密性已成为流量商品。家庭日常、亲子互动、情侣日常等“私生活影像”成为平台最受欢迎的内容类型。用户在观看这些视频时,误以为自己在窥见真实的生活瞬间,但实际上,这些影像往往是经过精心编排与情绪设计的“私生活秀场”。平台将这种伪亲密推向流行,使“家庭温情”“情侣互动”等题材成为算法青睐的素材,逐渐消解了日常影像的真实感。

闪电制片厂的视频号内容, 海杰 截图时间:2025.3.26

在众多的短视频平台里,微信视频号反而显得另类,虽然官方推送也在沿用算法对于关注点的偏好,但这种算法的权重并没有像上述社交媒体那样失控(当然也有可能是大数据根据笔者的偏好进行的推送)。视频号跟其他大多数短视频平台不同的是,它偏重于更长时间的视频,这些视频不是即时的,而是经过长时间准备和策划的视频。短视频推送界面虽然也是上下滑动式的连续播放,但给各个行业的内容生产都留有入口比例,这使得很多不以玩“梗”为噱头的视频生产者浮出流量的水面。当然微信视频号的很多高质量内容在B站和抖音里同步分发。优异者如“艺能人金广发”。“艺能人金广发”(金岩)的肢体语言呈现出一种“故障美学”。他刻意模仿老式录像带的画面抖动与剪辑断裂,将私家车驾驶座和后座变成社会现实的展演剧场。他的眼神永远回避镜头焦点,制造观看的错位感,情绪转折突兀如跳切剪辑,拒绝提供情感路标。他的视频制造的“未完成”感,已构成他作品的标志。在他身上附着了网约车司机、男朋友等人设,几近于光头和肥胖的身体上,架着一副茶色眼镜,不苟言笑,却制造出言语的错位与荒诞,以及随时变换策略的幽默转折。这样的设计与感官化的刺激性短视频截然不同。在金广发的影像展示中,“喝水”绝非生理需求,而是被异化为一场解构日常仪式的荒诞密码。当角色举起矿泉水瓶的瞬间,动作的“功能性”便被抽离,转而成为悬浮在现实逻辑之外的符号幽灵。金广发对“空瓶”的凝视同样充满哲学况味。几乎每一个他坐在车里和上车的人较劲的视频内容,都以他夺过矿泉水瓶喝水为结束,将漫长的空白时间给观众,这种被网友戏称为“等待戈多式的喝水”本质上是金广发对“意义生产机制”的解构。其表演刻意规避“抛梗-爆笑”的常规路径,代之以持续性的错位感。他的创作者证明了短视频的先锋性未必需要技术加持,当多数人追逐“短平快”时,极致的空间限制与精神内耗的诚实呈现,同样可以获得忠实的拥趸和现象级关注。

但大部分时候,人们没有时间去回看这些视频,就像Reels 的功能设定不给你喘息和思考的机会。不思考就对了,不思考平台就会有更好地给你看,直到你筋疲力尽。在平台开发者看来,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而不是回望的历史。短视频是屏蔽历史的,它拒绝沉淀和停顿,倡导流动,短视频恰恰将这种流动性延伸至记忆领域⸺它不再是稳定的档案,而是随时被替换的缓存。

“艺能人金广发”视频截图,海杰 截图时间:2025.3.26

六、图像的贬值与轻量化传播

如前文所评述的那样,次生媒介,是对原生图像的再加工、再分发与再生产。它是基于原生媒介的剩余和复合物。

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图像的“次生性”体现在它们对时间与原生影像的操控⸺它们在剥离、简化、压缩与复制中劣化。但正是这种劣化过程,使次生媒介更易于在网络上流通,收获了大量的普通创作者。被损耗的图像反而更具流行性:它们无需精准,只需触发情绪。这种劣化不仅发生在视觉层面,也体现在时间与意义上⸺GIF的意义来自复用,实况照片试图弥合摄影与动态影像的缝隙,而实时弹幕获得即时快感之后在滑出屏幕之后中失去了具体性。

未来,我们很难会有频繁的深度体验,而次生媒介在全力迎合和加速,展示出其强大的用户捕获能力,它们依托于传统媒介(如摄影、录像、文字),却通过技术或传播机制获得新生;强调快速生成与消费,缩短了记忆的加工与沉淀时间;依赖社交媒体或数字设备的传播生态,强化了记忆的外部化与社交化;将完整的经验切割为短暂的单元,削弱了记忆的连贯性。次生媒介的加速效应不仅作用于个体记忆,更深刻地改变了集体记忆的形态。传统社会中,集体记忆依赖于口述、仪式或物质遗迹的缓慢传递,如家族相册、纪念碑或档案馆。然而,实况照片与短视频的即时性与流动性,将集体记忆切割为无数碎片。

次生媒介作为一种衍生的媒介反而主流化,这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焦虑的缩影。它们以加速记忆代谢为代价,换取了即时性与连接感的幻觉。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如前文所分析的这些次生媒介,为何能够唤起数量巨大的用户的沉迷与卷入?是他们本身对记忆的主动放弃,还是对于遗忘的恐惧导致了记忆碎片的不断更替,抑或是媒介算法重塑了他们的价值位移?

在技术与人性的博弈中,次生媒介并非敌人,而是镜子。它映照出我们以主体性换取存在的点数,对当下的被动卷入,以及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唯有正视这面镜子,我们才能在记忆的裂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我们正在经历一种影像的轻量化与耗散化进程。与传统摄影、电影、录像不同,次生媒介不再承载历史或记忆的完整性,而是情绪触发器、时间碎片或算法诱饵。它们的功能不在于记录,而在于即时反馈,不在于保存,而在于丢弃。它们流动、迭代、变形,拒绝稳定与永恒,甚至拒绝形式的自洽性。在数字资本主义下,这种图像形态加速了观看者的焦虑与消费,使观看本身成为一种不间断的、无法积累的过程。这种临时性图像既是一种符号的微粒,也是一种权力机制,在自我毁灭中维持着观看的恒定供给。而记忆在次生媒介的语境里,变成了被加速代谢的分泌物。

诚然,次生媒介降低了创作门槛(如短视频让普通人成为创作者),肢解了原生媒介的少数精英属性,加速了文化符号的传播(如GIF成为亚文化通用语言),而“艺能人金广发”、“闪电制片厂”等短视频博主的走红也在说明次生媒介的深度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TikTok难民”涌进小红书这一媒介事件,也为我们展示了基于次生媒介聚集的内容生产者如何成为共同体,通过寻找新的媒介平台集体避难,进而做出政治抵抗的意外景观。

只是,在未来,这些次生媒介或许被新的复合型媒介溶解、回收和代替,当然也在达成基本的媒介共生的可能性(如档案馆与云端并存、深度写作与碎片表达互补)。但基于前文所分析的诸多次生媒介的功能设计,加速清理用户记忆的存留空间,其本身或许也将变成媒介记忆的残影。由于其对历史回望的拒绝和焚毁,当它飘散或者悬置,很难说会进入被追忆的序列。而平台权力与数据审查机制,如影像内容的审查过滤、影像政治审查与隐形删除对我们的记忆数据的截肢变成了越来越不易察觉的行动。但我们面对的困境不止于此,同时,AI生成图像和影像会从外部反馈记忆,亦真亦幻,我们在小红书和抖音以及instagram上会遭遇真实性的危机。不过只要我们放弃对于AI模型的完美形象的追求,别急于将自己交付给AI模型,那么真实性的危机就不会那么紧迫。

即便如前文所说的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但也是目前最具可行的路径,我们需要在一种被数字资本主义和权力审核的双重包夹的情景下,寻找一个可以供第三记忆栖息的空间和出口,复杂的如Ethereum上的NFT存储,简易的如石墨文档的全过程留痕。如果未来开辟出一条更便于操作的路径,那么真假记忆的图像载体必定会混同一起卷入加密文档,到时候,后来者面对这些图像时遇到的问题,和当初我们遇到现场摆拍和篡改的图像背后的权力操控一样,那时候,解密这些记忆文档,就变成媒介考古学新的任务。

海杰,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

特别声明:[循环播放瞬时销毁等机制会削弱记忆主体性吗?(循环播放设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汪小菲一家聚餐,玥儿头发剪短气质出众,张兰一脸讨好孙女显生疏(汪小菲一家聚餐庆祝拿奖)

前些日子,奶奶张兰到法国参加商业活动,这几天才回到北京,她一到就迫不及待来看孙子孙女。 如今不少孩子随着年龄增长,确实会觉得与长辈之间缺乏共同话题,难免产生距离感。上次玥儿与她一起坐过山车时也是全程紧握她的…

汪小菲一家聚餐,玥儿头发剪短气质出众,张兰一脸讨好孙女显生疏(汪小菲一家聚餐庆祝拿奖)

登上热搜!“怎么不等微信下架再告诉我”→

打开微信,手机就可以做了:②已被识别为在线文档,可以进行修改等操作。打开手机:和上一项一样,长按图片,点击“搜一搜”,就会出现相关题目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在对话框里先输入一个“# ”,再加上自己想搜索的东西…

登上热搜!“怎么不等微信下架再告诉我”→

被袁咏仪抓包,遭郭敬明批评,“作精”孟子义如今靠新剧苦尽甘来(袁咏仪吧)

这一标签也并未止步于此,孟子义在其他节目中的表现再次刷新了观众对她的“做作”认知。《华山论剑》分为四个单元,而孟子义在其中的《华山论剑之九阴真经》中与陈都灵、周一围等实力演员同台演绎,饰演梅超风这一经典角色。…

被袁咏仪抓包,遭郭敬明批评,“作精”孟子义如今靠新剧苦尽甘来(袁咏仪吧)

华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你的华为账号会消失吗?(华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一直停留在)

华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你的华为账号会消失吗?(华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一直停留在)

微信聊天记录怎么隐藏起来?(微信聊天记录怎么转发)

微信聊天记录怎么隐藏起来?(微信聊天记录怎么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