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冬季,一艘巨大的货轮缓缓停泊在苏联黑海的一个港口。随着船舱门的打开,几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11只体型庞大的黑猩猩从舱内抬出。它们的毛发凌乱,带着西非的气息,显然这批“特殊的乘客”经过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苏联的苏呼米灵长类研究所,而这所研究所表面看似专注于灵长类动物的医学研究,但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场极为大胆、充满争议的实验。
这项实验的核心问题正是关于人类与类人猿之间是否能够产生后代的科学疑问。20世纪初,伊利亚·伊万诺夫的名字在欧洲科学界如雷贯耳。他本是兽医学领域的专家,尤其擅长动物的生殖技术。伊万诺夫的成名之作是他在战马的人工授精技术上的成功,这一技术的发明有效解决了战马繁育中的诸多难题,使他迅速成为赫尔松州顶尖的科学家。
他的成就并不止步于此。1907年,伊万诺夫成功通过人工授精繁育出500匹优质战马,这支战马队伍的出现成为苏联军事力量的象征,也让伊万诺夫的名声大噪。很快,伊万诺夫将兴趣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跨物种杂交研究。他在赫尔松州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斑马与驴的杂交实验。尽管斑马和驴的亲缘关系较为遥远,但伊万诺夫凭借精确的实验操作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批“斑驴”,这一新物种不仅具备斑马的外观,还继承了驴的耐力,获得了媒体的广泛赞誉,被称为“生物革命的旗手”。
但伊万诺夫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常规的科学研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大胆的跨物种实验。他提出了一个令科学界震惊的设想:如果斑驴实验成功,那么人类和类人猿之间的跨物种繁殖是否也能实现?虽然这一想法在当时几乎被视为疯狂,甚至充满了道德和伦理的争议,但对于伊万诺夫而言,这已成为他能够展开的科学计划。
1921年,苏联政府为伊万诺夫提供了高达291912美元的研究资金,这笔经费是当时相当巨大的支持。然而,伊万诺夫提交的研究计划却极为令人震惊——其中写明了“探索人类与类人猿的遗传可能性”。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伊万诺夫继续着他的大胆实验,并决定将实验地点从苏联移至更适合的西非地区。
1926年,伊万诺夫携带实验设备登上了苏联的“波尔塔瓦号”货轮,历时数月,最终抵达几内亚殖民地。在这里,他和团队开始搭建临时实验室,并开始捕捉黑猩猩作为实验对象。捕捉成年黑猩猩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这些动物极具攻击性和反抗性,但在艰苦的努力下,伊万诺夫最终成功捕获了三只雌性黑猩猩,作为实验的核心对象。
这些黑猩猩被带到手术台上,接受了注射人类精液的实验操作。尽管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细致的操作,伊万诺夫始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这些黑猩猩的繁殖情况依旧没有任何变化,它们的生理周期如常,始终没有怀孕迹象。面对失败,伊万诺夫不得不转移实验地点,回到苏联,开始更大规模的实验。
1927年的冬天,苏联黑海沿岸的苏呼米迎来了11只新的“实验者”——这些黑猩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精心保护,每只被安置在坚固的铁笼中,确保在长时间的船程中能够安然无恙。这些黑猩猩的到来标志着伊万诺夫实验的正式开始,苏呼米灵长类研究所也因此变成了一个高度保密的实验基地。
实验继续进行,新的方案开始实施。伊万诺夫试图通过注射雄性黑猩猩的精液进入女性志愿者体内,以探索是否能够实现跨物种受精。五名年轻的女性志愿者应召参与了实验,她们来自不同地区,其中有两人是肺结核患者,信仰科学能够带来医疗上的奇迹。所有志愿者在签署保密协议后,都被要求遵循严格的实验安排,并且协议中明确规定禁止自然怀孕。
然而,实验的过程充满了极端的痛苦与失败。每次注射后,志愿者们的身体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而最终的结果依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到1930年春天,伊万诺夫的实验已持续了长达18个月,实验依旧没有任何成功的迹象,志愿者们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伊万诺夫未曾对外透露实验的失败。
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伊万诺夫最终因涉嫌参与反革命活动而被捕,并被流放到阿拉木图。在恶劣的劳改环境中,伊万诺夫的健康急剧下降,最终在1932年3月20日因病去世,年仅52岁。
尽管实验失败并被迫中断,伊万诺夫的遗产并未彻底消失。在他的团队留下的一些实验标本中,至少保存了三份人猿杂交胚胎,这些胚胎浸泡在福尔马林中,至今仍被保存在实验室的储藏室中。二战期间,研究所被轰炸,所有标本和实验设备被摧毁。但一台用于运输实验样本的精液恒温箱至今仍保存在格鲁吉亚科学院,成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重要遗物。
伊万诺夫的实验,尽管科学上未能成功,却成了20世纪初期科学与伦理相冲突的一部分,至今仍是科学史上的一大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