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被视为美国的“眼睛”,而北斗则是中国的“腿”。这比喻深刻揭示了两大系统在全球定位与导航领域的重要性。美国一方面在针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展开一系列制裁,另一方面却对北斗的崛起采取了相对“冷处理”的态度,这一反常现象令人好奇。难道真的是美国发现自己无法与北斗抗衡,所以选择“绕过”它?
美国的“选择性视而不见”到底是出于战略考量,还是确实无计可施?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看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制裁手段。最典型的就是华为。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随即加大制裁力度,封锁其芯片、操作系统和通讯标准的供应链,想方设法让这个中国的科技巨头陷入困境。然而,在这一切行动最激烈的时刻,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却没有遭遇同样的待遇。美国为何对此“视若无睹”?
北斗的进展从1994年开始布局,到2000年成功发射首颗卫星,再到2025年6月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全球覆盖的导航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经历了26年的奋斗,中国成功部署了30颗卫星,打破了全球导航领域的长期格局。北斗不仅实现了自主可控的定位能力,更与美国的GPS形成了直接竞争。
如今,导航系统已经不仅仅是民用工具,它已成为军事指挥、精确打击、情报传输及时间同步等领域的重要基础。美国的GPS系统自1970年代开始就与军方深度绑定,早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GPS信号就帮助美军实现了精确的战场打击。而北斗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开始分担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甚至威胁到了美国的战略地位。
北斗的功能远远不止于“定位”。它不仅具备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区域差分和精密授时等独特优势,还广泛应用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通信、电力、交通等关键领域。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国,北斗的使用逐渐取代了GPS,成为首选的导航系统。
202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接入了北斗系统,而在一些重要区域,如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北斗已经超越了GPS,成为主流选择。这显然是对美国GPS的重大挑战。然而,为什么美国没有采取同样的强硬措施对北斗进行制裁呢?
根本原因在于,北斗不同于华为。华为是一家企业,制裁其可以精准打击其供应链,并逼迫其合作伙伴断货断供;而北斗是一个国家级的工程,背后是中国几十年的航天工业体系。美国要想制裁北斗,得先找出制裁对象,但你不能把卫星从太空打下来吧?
事实上,美国甚至不敢对其欧洲盟友的伽利略系统下手。2001年,美国曾威胁称,如果伽利略系统影响到美国的军事行动,它将有权摧毁该系统,但这种威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因为一旦采取实际行动,美国就成了国际间的挑衅者,无法自圆其说。
所以,制裁华为是美国针对企业的“商业战争”,而要制裁北斗,则意味着与中国进行“国家战争”。美国虽能狠下心来对待企业,但面对国家级的航天工程,它显然还没有走到“疯狂”的地步。
美国的“按兵不动”并非没有原因。从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的项目开始,这颗“技术小苗”逐渐成形并日益壮大,26年的积淀让美国对其心生忌惮,但又不敢轻易动手。2000年12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北斗一号的首颗试验卫星,这一举动标志着北斗正式进入太空时代。此时的美国早已在GPS领域占据了全球主导地位,但中国的动作让美国感到压力。
尽管美国曾在技术上通过提高门槛来遏制中国的航天进展,并通过政策塑造全球对GPS的依赖,然而,中国并没有选择依赖GPS,而是踏上了一条艰难的自研道路。2012年,北斗二号完成并开始在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到2018年,北斗的卫星数量达到35颗,超过了GPS的31颗。那一年的报道指出,北斗在全球新增导航卫星中的占比已经超过60%。这个时刻,北斗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实验,而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导航系统。
北斗的迅速崛起显然威胁到了美国的全球导航领导地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北斗的服务已经渗透到了关键领域,成为不少国家的首选。更重要的是,2025年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一个完全自主、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成功从“亚太可用”走向了“全球领先”。
然而,就在美国面临疫情挑战、社会动荡加剧的背景下,尽管与中国的科技脱钩政策不断加码,甚至对华为、TikTok等中国企业进行严厉打压,美国依旧选择了“躲避”北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北斗不仅仅是一个导航系统,它具备高精度的授时功能,支持全球能源调度、军事部署等关键应用,一旦对其实施制裁,全球已经建立的相关系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中东、非洲等重要地区。
此外,北斗的星间链路和短报文通信功能使得它可以不依赖地面中继站进行数据传输,这正是GPS所不具备的优势。即便美国禁止北斗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依然可以通过北斗进行全球数据同步,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自主能力。因此,美国深知一旦动用手段对北斗下手,不仅难以压制中国,反而可能自食其果。
到2025年,北斗不仅在多个国际标准组织中提出了核心技术提案,还成为了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导航系统。如今,北斗在东南亚、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市场份额逐渐超过60%,成为这些地区的主流选择。
如今,美国面对北斗的策略只有一个字:躲。打压企业尚且困难,想要摧毁一个国家的“天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再也没有勇气对北斗发起制裁行动,因为这场争夺已经不仅是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争,而是牵涉到全球各国利益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