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位出身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的犹太裔物理学家,不仅在科学领域创下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文化和思想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拥有美国和瑞士双国籍,他的科学理论,如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至今仍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
然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争议。虽然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无可置疑,但他的情感生活却并不简单,甚至有些混乱。爱因斯坦的多段婚姻,以及他对家庭责任的缺失,让他的形象在某些圈子里不无负面评价。他与多个女性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与母亲关系的紧张,时常成为他人批评的焦点。
1896年,爱因斯坦年仅17岁时,成绩在高中的各门学科中参差不齐。虽然他在科学和数学方面表现出色,但其他科目却屡屡失利。由于未能直接进入瑞士的大学,他选择了重读一年。在这一年里,爱因斯坦与一位教师的女儿玛丽发生了短暂的恋情,尽管这段感情并未走得长远。
第二年,爱因斯坦顺利进入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在那里,他曾对室友说过,自己无法忍受与一个不能理解事物本质的女性共度余生,但实际上,他已经悄悄地爱上了同班同学米列娃·玛丽克,并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03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玛丽克结为夫妻。然而,爱因斯坦母亲保莉妮却始终不认同这桩婚事。保莉妮对米列娃的外貌和健康状况不满,坚信她不配做爱因斯坦的妻子。尽管如此,爱因斯坦最终决定与米列娃结婚,这一决定让他与母亲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张。
当爱因斯坦向母亲透露自己与米列娃的感情时,保莉妮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她情绪崩溃,痛苦万分,认为儿子的选择是对家族期望的背弃。她甚至写信给米列娃的父母,责怪他们的女儿,并表示自己对这段婚姻极为不满。这个信件无疑加剧了米列娃和保莉妮之间的对立,使得两人的关系更加恶化。
尽管如此,米列娃依旧全力支持爱因斯坦的事业。在他们的婚姻中,米列娃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追求,承担起家务,并且经营着一个家庭旅馆来维持生计。她的无私支持让爱因斯坦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为他后来的科学成就铺平了道路。
1905年,被誉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爱因斯坦在这一年提出了多个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光量子假说、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然而,随着职业生涯的高峰,爱因斯坦的婚姻却开始走向崩溃。
随着时间推移,爱因斯坦逐渐对米列娃失去了当初的热情,认为她从一个充满才华的学术伙伴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1914年,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争吵达到了巅峰,原因是爱因斯坦与他的表姐艾尔莎关系愈发亲密。争执后,爱因斯坦冷静地向米列娃提出了一份书面协议,规定婚姻中必须遵守的四条条款:米列娃必须照顾好家庭的日常事务,尽量避免过多的情感交流,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贬低他。
米列娃难以接受这些苛刻的条款,于是带着孩子离开了德国,回到了瑞士,而爱因斯坦则留在柏林继续从事科学工作。这段时间,爱因斯坦与艾尔莎的关系愈加公开,最终发展成了公开的情感关系。
到了1916年,一战的硝烟弥漫之际,爱因斯坦再次向米列娃提出了离婚,米列娃的身体状况日益虚弱,经济状况也十分拮据,这无疑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经过几年的痛苦挣扎,1919年两人正式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归米列娃所有。尽管爱因斯坦在1921年将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交给米列娃,但其具体数额一直未曾公开。
米列娃在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生活极为艰难。她的大儿子汉斯身体健康,并在完成大学学业后移居美国,但与父亲的关系却始终疏远。小儿子爱德华的精神状况每况愈下,米列娃不得不耗尽积蓄为其治疗。她还不得不通过教授钢琴来勉强维持生活。
爱因斯坦与艾尔莎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艾尔莎在两人迁居美国后不久因病去世。此后,爱因斯坦与约翰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约翰娜在经历了婚姻的破裂后,独自来到美国,并在爱因斯坦的城市找到了工作。这段关系给爱因斯坦晚年的生活带来了安慰,尽管他们没有结婚,但约翰娜常常探望他,成为了他生命中的重要支持。
然而,爱因斯坦的晚年并不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样平静。40年代,米列娃因中风瘫痪在床,并于1948年在苏黎世去世,享年70岁。她的葬礼极为低调,埋葬在一个无名之墓中。而爱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时,因腹主动脉瘤破裂住院,他选择放弃治疗,表示愿意接受生命自然终结。他的最后遗言低语于德语,但由于没有人理解,这句话成为了永远的谜。
在爱因斯坦去世后,关于他遗体的处理也存在争议。几小时后,普林斯顿医院的病理学家哈维在未经明确许可的情况下,取出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保存了下来。哈维随后将这些切片做成了240个显微切片,装在两个瓶子中,直到他去世前,这些切片都被带在他的汽车后备厢里。尽管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研究揭示了一些独特的结构,但最终的结论是,爱因斯坦的卓越并非仅仅源于大脑的结构,而是来自于他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力和无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他既是和平的倡导者,也在无意间为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他晚年未再有显著的科学成就,但他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依然为世人所铭记。在他去世后,家庭内部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张,尤其是他养女艾芙琳与家族其他成员的疏远。
艾芙琳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选择了非传统的职业道路,成为了一名除魅师。在经济困境中,她偶然发现了爱因斯坦过去未公开的私人信件,其中提到爱因斯坦曾有一个私生子。艾芙琳将这一秘密卖给了八卦杂志,引发了媒体对爱因斯坦家庭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在爱因斯坦去世后,他的学术遗产被捐赠给希伯来大学,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艾芙琳认为,作为爱因斯坦的后代,她理应分享这部分遗产,这一立场引发了家族成员的关注与争议,大家都开始争夺这笔资金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