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从网络支付到AI机器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相互交织、融合,发展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回望 2024 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 GDP 比重已达 10% 左右,规模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正是两种经济形态融合共生的结果。而如何让数字技术更顺畅地融入实体产业之中,实现两者更自然的结合,已然成为了当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基建升级 筑牢融合根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自然离不开脚下坚实的 “数字地基”。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国内已建成的 5G 基站数量达到 439.5 万个,通信网络正加速向 5G-A 演进,86 个城市也已启动万兆光网试点部署。这些不断升级的数字基础设施让数据信息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快速流动,也为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结实基础。
正是有了这些稳定的基础设施支撑,数字产业才能展现出蓬勃生机。2025 年一季度,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达到 8.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这一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了 4.4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数字业务分别增长了10.4% 和 8.2%,数字技术对各行业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起来。
而7 月 2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2025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更是以 “建设数字友好城市” 为主题,聚焦开放共享、前沿技术、产业融合与体验升级,其中的产业融合议题汇聚了全球智慧,成为探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路径的重要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
产业转型 融合催生动能
现如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悄然改变着产业领域的原有形态。从数据来看,全国已建成 3 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 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以及 230 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数实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带动了产业领域更高速、高质发展。
在诸多产业中,工业领域的变化尤为显著。今年 5 月,数字产品制造业增长 9.1%,这一增速远远超过了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数字化改造正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让生产流程更优化、生产效率更高、产品创新能力更强,实体经济也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这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突破,2024 年全球新公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有 4.5 万件,其中我国占比高达 61.5%。数字技术创新持续迈向新高度,国产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为全球贡献着中国智慧,也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了更多可能性。
平台桥梁 连接融合纽带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速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各个企业、平台的大力研究和贡献,而有鱼生活平台便是其中之一。有鱼生活由国中(深圳)数字研究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通过数据信息链接广告商与用户,提供去中介化的信息流投放和佣金分发服务,在数字经济与实体商品消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用户在有鱼生活平台上,能接触到来自全球的数万种优惠商品,涵盖个护、鞋包、美妆等多个品类。丰富的销售渠道既帮助实体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也让消费者感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同时用户还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广告获得收益,体验 “越花越有” 的新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消费活力,推动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消费端的融合。
更为重要的是有鱼生活推出的文创产品,其通过团队在文化数据 IP 领域积极探索,将传统民俗、非遗技艺等文化元素转化为独特的文化数据 IP,再联合品牌推出联名文创产品,诸如周六福“玉上竹节”套装便是这一结合的完美体现。有鱼生活的创新让文化数据IP不只是文化的数字化呈现,更是连接实体经济的纽带,通过与实体产业结合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实际的经济价值,促进着两种经济形态的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网络
赋能生活 融合惠及民生
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最终都体现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生活方式。从数字文旅带来的全新体验,到科技生活的便捷舒适,再到数字治理的高效精准,数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全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升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县区,这些都是两种经济形态在民生领域融合的成果。
而有鱼生活平台也正在为此不断努力,它依托文化大数据,以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以消费为载体培育新的数字经济循环。平台的 “有鱼好物” 板块,经过严格筛选,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商品,让人们在享受便捷数字购物的同时,切实感受到数字技术对生活品质的提升,这正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惠及民生的生动写照。
一连串数据展现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进展、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消费大趋势,而随着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等优势的充分发挥,两种经济形态将更加深入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数字中国的建设也必将拥有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