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深入城市乡村开设讲座,为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通过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科学知识……两院院士不仅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本版今起开设“院士讲科普”栏目,邀请两院院士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社会民生热点等撰写科普文章,解读科技趋势,介绍前沿新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栏目首期推出整版特别报道,汪品先等5位院士讲述多年参与科普工作的心得。
一流的科学家要做一流的科普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
我从1955年开始学地质,到今年整整70年,但正儿八经做科普,也就最近十几年。有次开会纪念《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大家都在称赞这套书。我却看到了缺陷:“好什么呀,这套书是‘干’的,压根就没有海洋内容。”没想到因为这句话,我接下了主编海洋卷的任务。
接下这根“令箭”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科普创作的难度。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提出启发好奇心的好问题——必须是孩子会问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考学生的问题。为此,我们团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孩子们的真实提问,最后筛选出几百个问题。当看到小读者们捧着这本书爱不释手时,我更加笃定,科学家有责任站出来,消除公众对科学的误解,让公众品味科学的乐趣。
科学家做科普,是提升自身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科学是分“科”的“学”问,随着学科交叉成为趋势,让别人懂得自己的学科越来越有必要。在主持全国30个实验室合作完成的“南海深部计划”时,我要求所有参与者在成果汇报时,争取用记者能听懂的语言。总结报告会上,我讲的题目是“南海演义”,试着用章回小说的形式讲述南海3000万年的地质演变。
有人觉得把科学讲得通俗是降低了水平,我认为恰恰相反,一流的科学家要做一流的科普。科普要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提问的能力。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提问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2025年,我编写了自己第一本科普专著《深海浅说》。最初出版社只是约我写本海洋读物,但既然深海是我的专业,要做就做不一样的——写一本有深度的科普作品,写出深海的趣味和“麻烦”。这源于我对科普现状的观察:很多内容都是二三四手的转述。比如深海热液的发现过程,国内现有资料几乎都说错了。真实的过程是:1977年,地质学家想找“黑烟囱”(海底热液硫化物区),却意外发现了热液生物群;1979年,生物学家去找热液生物,没想到发现了“黑烟囱”。这种科学探索中的“阴差阳错”最能启发人,但需要查阅大量原始文献才能还原真相。
有小朋友给我留言,长大后要坐“奋斗者”号去看深海的“冷水珊瑚林”。这让我觉得,科普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建设科技强国,科普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这就是我坚持做科普的原因——让科学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2018年,82岁的汪品先搭载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时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