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人工智能的巨大红利中,英伟达是获益最大的企业,其凭借其在AI芯片领域的独有地位,成为了行业的最大受益者。近日一则关于英伟达H20芯片“后门”的传闻,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并牵扯到复杂的地缘政治、网络安全以及全球供应链等多方面的博弈和商业企图。
网信办约谈引发高度关注
2025年7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约谈了英伟达公司,要求其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是否存在漏洞后门安全风险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全球关注,网信办的行动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对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高度重视,任何可能威胁到国家和用户安全的隐患都将被严肃对待。
此前,有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透露,英伟达算力芯片“追踪定位”“远程关闭”技术已成熟,H20芯片存在被用于远程控制或数据泄露的潜在风险。“后门”的存在,就如同在自家电脑中被安装了一个隐蔽的监控程序,黑客或恶意攻击者可以借此绕过正常的安全认证,获取敏感信息,甚至操控设备。
英伟达嘴硬否认,没有的事
面对质疑,英伟达在深夜迅速作出回应,其发言人强调:“网络安全对我们至关重要。NVIDIA的芯片不存在‘后门’,并不会让任何人有远程访问或控制这些芯片的途径。” 英伟达的这一回应,旨在稳定市场信心,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客户。毕竟中国是英伟达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一旦失去中国客户的信任,其商业利益将遭受巨大损失。
但这一声明并未完全消除外界的疑虑。从技术层面来看,硬件后门的检测难度极大,它可能隐藏在芯片的物理层或固件中,通过特定指令或信号激活,传统的检测手段很难发现 。软件后门同样隐蔽,可通过算法、密令等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开启私有信道,进行数据传输或远程控制。
在商业层面,英伟达作为美国企业,需要遵循美国政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而美国近期在芯片领域动作频频,如国会两院正审议《芯片安全法案》,要求受出口管制的芯片配备“位置验证功能”,以追踪芯片地理位置并防止非法转移。这不得不让人们担心,即便英伟达目前否认后门存在,但未来在美国政府的强制要求下,芯片是否会被植入相关功能。而且业界也普遍认为后门不可能不存在。
中美科技博弈下的芯片压力
此次事件的背后,是中美在科技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美国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小院高墙”政策,对中国的科技产业进行围堵,尤其是在芯片领域,从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到对中国芯片企业的制裁,无所不用其极。
H20芯片本就是英伟达为规避美国对华先进AI芯片出口限制而专门开发的“特供版”产品,性能虽低于英伟达的旗舰芯片,但仍领先于多数国产芯片。美国政府撤销对H20芯片的出口禁令,背后既有英伟达等企业的商业游说,也有其试图通过“出售‘刚好够用’的产品制造技术依赖”的战略考量。
对中国而言,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算力芯片是核心基础设施之一。一方面,中国企业对高性能芯片有着巨大需求,以推动AI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确保芯片的安全可控关乎国家的数据主权和网络安全。一旦芯片存在后门,关键基础设施的AI系统可能面临瘫痪风险,敏感数据也可能被窃取,后果不堪设想。
国产替代才是最重要的
英伟达芯片后门风波,也为中国的国产芯片产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在芯片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显著进展。华为昇腾系列芯片性能不断提升,已能满足部分AI应用场景的需求;摩尔线程发布首款支持CUDA的国产显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英伟达在软件生态上的垄断。
许多中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芯片供应链,加速国产替代进程。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对国外芯片的依赖,提升数据安全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还将推动中国芯片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进步。当然,国产芯片要完全取代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的产品,仍需在性能、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英伟达否认芯片后门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涉及技术、商业、政治等多个层面。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在选择芯片产品时,安全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对于科技产业而言,这一事件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设计和透明度;而对于国家层面,芯片安全已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发展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