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时代,间谍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机密文件的窃取,普通人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国家安全威胁的牺牲品。你或许从未想过,共享充电宝这样的常见设备,竟然也可能成为间谍窃密的工具。
共享充电宝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在手机电量低于50%的时候,很多人会感到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正是间谍活动的一个天然掩护。商场、地铁站、餐厅等地随处可见共享充电宝,尤其在中国,2025年已有7.55亿人使用这些设备,每人年均使用12次。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大多数用户会在弹出的“是否信任此设备”窗口前,毫不犹豫地点击确认,自动开放文件管理、摄像头权限,甚至还可能开启开发者模式,允许USB调试。这些不经意的操作,使得潜藏在这些设备中的安全隐患愈加危险。
调查显示,一些境外间谍机构通过对共享充电宝的生产、销售和投放环节进行渗透,在充电宝内部安装了微型计算机芯片。这些经过改造的充电宝能够在提供电力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建立隐蔽的数据传输通道,迅速窃取手机中的通讯录、照片、视频、社交账号乃至支付信息。此外,某些充电宝甚至预先植入了间谍软件或木马病毒,当用户连接后,这些恶意程序会在后台悄然运行,收集个人信息,包括聊天记录、位置信息、甚至能够远程启动手机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即便用户拔掉充电宝,程序依然在手机后台运行,继续窃取敏感数据。
这种隐蔽的间谍活动并非空穴来风,国家安全部门已公开揭示,这类行为给国家安全和企业机密带来极大威胁。比如,某央企员工在出差时使用酒店提供的充电宝,结果导致87份核心技术图纸泄露,给企业造成了数亿元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涉及敏感信息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经常出差的人群,由于工作需求,往往会在手机电量告急时选择公共充电设备,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成为目标的风险。
共享充电宝不仅仅会窃取个人隐私信息,像是位置、消费习惯等数据,还是间谍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AI技术,这些数据能被用来推测用户的职业、收入,甚至政治倾向,进一步影响国家安全。
然而,面对这种风险,国家安全部并没有让公众感到恐慌,而是提出了防护建议。首先,要避免盲目选择充电宝,尤其是来源不明或者外观有拆卸痕迹的设备。建议优先选用信誉良好的主流品牌。检查时,可以留意充电宝外壳是否完整,USB接口是否有异常,避免使用外观可疑的设备。当连接设备时,若手机弹出权限请求,应毫不犹豫地拒绝,特别是充电宝等非数据传输设备。若使用后发现手机异常发热、电池消耗异常、运行卡顿或弹出广告等情况,应立即断开连接并进行安全扫描。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间谍活动中,每个公民都是防线的一部分。国家安全部呼吁公众若发现可疑设备,应及时举报。为了防范更多乱象,公众可以通过12339举报热线或者网络平台进行举报。每一条信息线的背后,连接着每个人的安全,也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主要信息来源:
- 今日霍州2025年07月30日报道:共享充电宝内植入后门程序,国安部曝光境外间谍新手段
- 环球时报2025年07月31日报道:国安部揭示间谍利用共享充电宝窃密
- 央广网2025年07月30日报道:共享充电宝变身“间谍”工具,国安部提醒公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