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友谊,经不起政治的考验。
之前还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转发黄仁勋和雷军的合影,两个人笑得像多年老友,最近网信办的一纸约谈就把这种温情戳破了,十二年前那个在小米发布会上喊"兄弟"的黄仁勋,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而不是什么技术理想主义者。
我记得当年小米刚起步的时候,大家对跑分那叫一个痴迷,谁的处理器跑分高就买谁的手机,简单粗暴,那时候安全?谁关心安全啊,能不能流畅玩游戏才是硬道理,现在想想,那个时代真是天真得可爱。
H20这颗芯片的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美国人先是不让卖,后来又允许卖了,但是阉割版的,性能砍掉大半,这就像给你一把刀,但是先把刀刃磨钝了,然后告诉你这是为了你好,更绝的是,这把钝刀上还装了个GPS定位器,随时知道你在哪里用它。
网信办这次点名H20芯片有"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听起来就让人后背发凉,我开车的时候最怕什么?不是堵车,不是违章,而是突然失控,如果有人能远程关闭我车上的芯片,那我还敢上高速吗?雷军估计现在做梦都在想这个问题。
说到底,这件事暴露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在高端芯片上还是太依赖别人了,雷军前阵子还在吹牛说要拿下芯片这个高峰,发布了什么3纳米的玄戒O1,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呢?自动驾驶这种关键应用还是得用英伟达的东西。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外面吃饭,厨师告诉你今天的招牌菜是自家秘制,结果你发现调料都是从隔壁买来的,而且隔壁老板还能随时决定不卖给你调料,这种被动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小米这些年在芯片投资上花了不少钱,一百多家公司,听起来声势浩大,但是钱容易花,技术不容易攒,2026年才能有自己的车规芯片,这个时间点听起来就让人着急,现在只能一边祈祷供应链别断,一边催促研发团队加班加点。
工程师们的抱怨我也能理解。
技术这东西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尤其是自动驾驶这种对算力要求极高的应用,换了芯片性能下降,用户体验变差,媒体一报道,股价就得跌,但是不换呢?安全风险摆在那里,法律责任也摆在那里。
黄仁勋7月份那次北京之行,现在回想起来挺耐人寻味的,表面上是商务拜访,实际上可能是在做最后的公关努力,据说那次见面后,确实有不少公司又下了订单,但现在看来,这些订单可能都得重新考虑了。
英伟达的公关回应听起来很标准,什么"合规审计""没有恶意",这种话术大家都听腻了,问题是,在数据安全这个问题上,信任一旦破裂就很难修复,《》都发声质疑了,这个信号已经很明确了。
比亚迪、理想、极氪这些厂商现在估计都在开紧急会议,讨论替代方案,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明白,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选择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消费者买车的时候也会考虑这些,毕竟谁也不想开一辆可能被远程操控的车。
说实话,我觉得这事儿早晚要出。
英伟达一边想在中国赚钱,一边又得听美国政府的话,在芯片里留后门,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迟早会付出代价,黄仁勋算盘打得再精明也没用。
整个行业现在都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一边是对先进技术的渴求,一边是对安全风险的担忧,这种矛盾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只能在焦虑中等待国产替代方案的成熟。
雷军现在面临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中国科技行业面临的选择,继续依赖可能不安全的外国技术,还是承受短期的性能损失,等待自主技术的突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决策了,而是关乎未来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H20那个默认开启的"诊断模式"更让人恶心,数据直接传到新加坡,美国商务部想看就能看,这不是明摆着让人当傻子吗?
我要是雷军,现在肯定睡不着觉,一方面担心技术断供,一方面担心安全风险,左右为难。
"在商言商"这四个字,在芯片安全面前真的站不住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