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电力电缆作为电能传输的"主动脉",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电网安全与供电质量。局部放电作为电缆绝缘劣化的早期征兆,如同潜伏的"电力隐患",若未能及时捕捉,可能引发绝缘击穿甚至停电事故。基于暂态地电压(TEV)法的在线监测系统,正为电力电缆安全运行构筑起一道智能防护网。
技术原理:捕捉电磁脉冲的"电子听诊器"
暂态地电压法(Transient Earth Voltage, TEV)通过电容耦合传感器检测电缆接头、终端等部位因局部放电产生的暂态电压脉冲。该方法具备三大技术优势:
非接触式检测:传感器通过电容耦合方式吸附于设备外壳,无需改变原有接线方式,单台设备安装时间不超过2小时;
抗干扰设计:采用差分平衡检测与数字滤波技术,有效抑制背景噪声,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仍能保持高信噪比。
系统采用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架构,前端传感器将采集的模拟信号经预处理后,通过4G/LoRa无线传输至监测平台。
系统通过三重机制实现价值:
实时预警:当放电幅值超过预设值时,自动推送三级预警
智能诊断: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模式库,准确率达98.6%
健康评估:生成设备健康指数(HDI),预测剩余寿命周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非侵入式部署方案,传感器采用磁吸式结构固定于电缆屏蔽层,单台设备安装时间不超过2小时,且无需改变原有接线方式,完美适配存量电站改造需求。
标准建设:构建技术应用的"度量衡"
TEV法的规范化应用依托多层级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IEC 60270:2015规定TEV法为电缆局部放电测量推荐方法,要求测量系统方波校准刻度因数偏差≤±3%;
国家标准:GB/T 7354-2018明确局部放电测量术语定义,规定10kV级电缆在1.2倍额定电压下放电量≤50pC;
行业标准:DL/T 596-2021要求运行中电缆采用超声波、特高频等方法检测,背景噪声≤10pC;
设备标准:
技术演进:从监测到预测的跨越
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突破,监测系统正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防"升级。
在5G+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下,局放在线监测将形成"端-边-云"协同的新范式。边缘计算单元内置AI芯片,可实现本地特征提取与异常初判;云端平台通过联邦学习整合跨区域数据,持续优化诊断模型;AR技术赋能现场运维,扫描设备即可查看三维放电热力图。
这项技术创新不仅守护着电力资产的安全,更推动着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当每一米电缆的运行状态都纳入数字视野,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