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喻锦宜 睿创咨询
导言
Introduction
时隔四年,市场下滑中华为智能手机逆势登顶,遥遥领先的背后,是华为对技术与产品的遥遥筹谋。
正文字数 | 1725字
预计阅读 | 3分钟
华为重回榜首,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再次掀起波澜。
来源:IDC中国季度手机市场跟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8.1%的市场份额重登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冠军宝座。这是自2025年因制裁失去龙头地位以来,华为首次再度摘得桂冠。而与此同时,曾被视作“华为平替”的荣耀则黯然出局,跌入“Others”行列。
然而,华为重夺市场第一的真正原因,绝非只是某一款爆款手机的成功,而在于其背后一套完善且极具前瞻性的市场与技术规划体系(文章末尾有相关“IPD流程指南”资料分享)。
重返榜首,华为凭的到底是什么?
2025年,美国制裁给华为终端带来了“断芯”之痛,市场份额迅速滑落。但时隔数年,在整体市场下滑4%、友商疲于清理库存的困境下,华为却逆势增长。
背后,华为Mate系列的稳健迭代、鸿蒙系统的逐渐成熟、以及自主芯片逐步商用,成为推动市场份额回升的关键力量。
产品研发需要靠市场拉动,同时也需要靠技术推动。
如果把智能手机市场视作长跑比赛,一些友商或许只盯着起跑后的前几秒,而华为则盯着终点,并在赛前已从市场与技术两大纬度规划好整条赛道。
华为深谙“技术演进的长周期性”,时隔四年,华为用一款现象级的Mate 60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不能仅洞察Mate 60这一产品,而要纵观Mate系列背后的“产品-模块-技术平台”规划。
以芯片为例,6年前的“断芯”危机,一度将华为手机业务逼入绝境。然而,华为没有仅仅追求短期供应链的缓解,而是将芯片问题作为长期战略机遇,以自研芯片为核心,重构了从底层芯片到AI协同的全链技术体系。
流畅体验是Mate系列的核心竞争力,那如何从芯片上支撑它呢?
形成 流畅 优势的“技术解”
华为Mate系列从初步采用麒麟990 SoC、ARM Cortex架构逐步演进至自研“泰山”核心架构,持续优化系统响应速度与多任务处理能力;GPU平台也从最初的Mali-G76逐步升级到自研Maleoon 930,加入AI图形协同引擎,显著提升了图形处理效率与温控表现。
此外,鸿蒙系统从最初兼容安卓底层逐渐进化为完全自主的系统框架,实现了跨设备无缝协同与AI语义理解,从“看懂”到“懂你”,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流畅的体验。
从MM(市场管理)方法论来看,华为的胜利更是一场“选择价值”和“后天生存”的胜利。在市场红海竞争之际,华为并未盲目跟随竞争者进行短期的价格战或流量战,而是早早押注于高端市场与折叠屏新品类,培育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来源:IDC中国季度手机市场跟踪报告
IDC数据显示,2024年华为虽未回归市场第一,但已连续五年保持折叠屏市场占有率第一,2025年更达到惊人的70%市占率,这显示了华为在“押未来”的战略眼光:在手机行业由高速增长转为存量博弈的关键时刻,果断布局折叠屏这一未来高端市场的新形态产品,如今其占据折叠屏手机超过70%市场份额,证明华为的选择价值战略是极其有效的。
遥遥领先的背后,是遥遥筹谋。
即便市场环境变幻,依旧要从容应对,借由不断沉淀的产品能力和技术积累,抢占高地。
MM:为后天的生存下注
能赢一次是运气,能赢一代是实力,能赢持续则必须依靠“选择价值”的市场规划。华为Mate系列的成功,不是技术的偶然,市场拉动以及技术推动共同作用的必然。
遥遥领先的背后,是遥遥筹谋。
华为今天所取得的领先,是过去多年战略定力的累积,是“产品-平台-模块-技术”规划体系在长期视角下的持续布局结果。
一个企业要想持续赢下未来,靠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和营销造势,更是清晰的长期战略规划、体系性的技术储备与提前布局的市场选择。
这也正是睿创咨询一直以来倡导的理念。
我们始终强调产品体系化能力的构建,从系统化的市场洞察,到结构化的产品路标布局,再到模块化与平台化的技术储备,真正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从来不是一两次市场的成功,而是体系化的布局能力和长期的战略定力。
睿创咨询以二十年IPD深耕经验,致力帮助企业打造“从产品到平台、从偶然成功到系统成功”的组织级能力。
如华为一般,睿创期待与更多企业一起,完成从产品到体系、从今天到未来的全面跃迁。
毕竟,能赢一次靠运气,持续赢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