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中,顶尖人才的争夺战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最近,一则关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小扎)与人工智能界的“挖角大战”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扎克伯格曾尝试以惊人的条件挖角Andrew Tulloch——OpenAI前首席技术官(CTO)Mira的创业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的联合创始人。此举不仅刷新了外界对他挖人的方式的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为实现AI技术垄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爆料,扎克伯格联系了Mira创业公司内十几名核心员工,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Andrew Tulloch。为了打动这位AI领域的专家,小扎开出了令人震惊的薪酬包:基础薪资10亿美元,加上最高奖金和股权激励,总额甚至可能在6年内达到15亿美元。这个金额几乎与NBA顶级球员的薪水相当,堪称天文数字。
然而,尽管如此诱人的待遇,塔哥(Andrew Tulloch)却选择了拒绝。据说,他的决定让许多网友感到震惊,毕竟,能拒绝如此丰厚的报酬,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塔哥在Meta工作了整整11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淀,难道他真的看不上这些高薪条件?或许更深层的原因,还与他对Meta的认知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密切相关。
塔哥是澳大利亚人,学术背景十分卓越。悉尼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他更是获得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塔哥就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摘得GPA年级第一的殊荣,拿到了悉尼大学理学院的University Medal和科学成就奖,同时也获得了剑桥三一学院的荣誉奖章。他的卓越才华令许多人刮目相看,早早便获得了进入华尔街高盛的机会,成为了一名量化分析师。
毕业后,塔哥加入了Meta,开始了长达11年的机器学习研究工作。据称,在2016年,OpenAI的总裁Greg Brockman曾亲自邀请他加入OpenAI,开出的薪资为80万美元。这一金额,远高于当时OpenAI的标准薪资,但塔哥依然因为薪资的差距选择了放弃。直至2023年,随着ChatGPT的发布,OpenAI的影响力暴涨,塔哥最终加入了OpenAI,参与了GPT-4和GPT-4.5的预训练,以及o系列的推理研究。
在Google Scholar上,塔哥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成果的被引次数高达7520次,h-index为12。他在Meta的时期与贾扬清、何恺明等人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至今依然被大量引用。值得一提的是,塔哥加入OpenAI的时机颇为微妙,正好赶上了OpenAI内部的风波。在前CTO Mira离职后,塔哥也随即结束了自己在OpenAI为期一年的工作生涯,转而加盟Mira创办的Thinking Machines Lab,成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员。
尽管扎克伯格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猛烈的挖角攻势,想要收购或吸引Mira的团队成员加入Meta,然而其招募计划的结果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顺利。据悉,Mira在拒绝了扎克伯格的收购提议后,小扎改变策略,开始直接与Thinking Machines Lab的核心团队成员接触,希望挖角他们。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最终没有一位员工选择加入Meta。有人分析认为,Mira团队成员的选择不仅与金钱无关,更与他们共同的理想和宏大的科技愿景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Mira的公司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最近刚刚完成了20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创下了AI领域的融资纪录,公司的估值也飙升至120亿美元。这使得Thinking Machines Lab在业内声名鹊起,吸引了不少年轻才俊。而Meta的挖角行动,虽然继续高薪诱惑,但却未能撬动这些具有理想的核心人物。
除此之外,扎克伯格的挖角战并未就此止步。尽管不少人才选择了“坚守阵地”,拒绝了小扎的诱惑,但也有一些年轻的创业者最终被说服,加入了Meta。例如,24岁的华盛顿大学博士Matt Deitke,就在多次商谈后最终接受了扎克伯格的报价,签署了一份为期4年的合约,总值高达2.5亿美元。
从这一系列的挖角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扎克伯格在科技领域的豪赌依旧在继续。对于他来说,招募一位顶尖的AI人才,几乎等同于签下一位NBA顶级球星。例如,库里与金州勇士的四年合约金额,比Matt Deitke的Meta合约还要少3500万美元。这种对人才的狂热追逐,折射出扎克伯格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野心和决心。
尽管许多人选择了拒绝,但小扎显然并没有因此放慢脚步。就如同他对待事业的态度一样,挖角和争夺人才的战斗,依然在持续。而对于那些拒绝高薪诱惑、坚持理想和信念的人来说,他们的选择,也许远比金钱更值得尊敬。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