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测绘技术遇见井冈星火,青春这样为信仰存档
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4日电 2025年7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红途经纬实践团,怀揣赤诚之心,奔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他们以《革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构建与教学应用》为课题,运用前沿测绘技术,在革命圣地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为红色基因数字化存档 “绣”制新篇。
星火课堂:理论滋养淬炼信仰初心
开班仪式上,教育基地党委书记王强引领大家回溯“八角楼的灯光”,追寻信仰源头。理论课堂中,革命先辈的故事震撼人心:池煜华老人七十载无悔守望的坚贞,刘光典、赵建军烈士视死如归的壮烈,令全场肃然。赵建军烈士姐姐那句“没有共产党,哪有咱们家”的血泪之语,深深叩击着每个年轻的心灵。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宋留清教授强调“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学员们铭记“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嘱托。
红途砺行:沉浸体验感悟精神伟力
沉浸式情景教学让成员们亲历“三湾改编”现场,“支部建在连上”的宣言穿越时空激荡心潮。队员们“经纬纵横绘新卷,青春丈量我中国”的誓言铮铮,仿佛与九十余年前树德堂前的革命身影隔空相望。
草鞋编织架前,队员们指尖笨拙穿梭于粗糙草茎,掌心磨出道道红痕。队员轻轻低语道:“这一搓一捻,才懂信仰与纪律的分量千钧!”《映山红》深情的旋律在红歌课堂响起,当唱到"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时,那"金丝被"般的革命乐观主义,正温暖着每颗赤诚的心。
重走崎岖挑粮小道,汗水浸透衣衫,队员们深入农家劳作,翻地除草、烧灶做饭。一碗老乡递上的绿豆汤,让队员眼圈微红:“这碗汤,这一路的行军与劳动,让‘艰苦奋斗’刻骨铭心,更让‘军民鱼水情’有了滚烫真实的触感。”
井冈山烈士陵园松柏肃立,队员们手捧花圈拾级而上。“这里长眠着4.8万英烈,其中3.3万无名”的宣告,让数字化作无声的震撼。在大井旧居的弹痕墙前,在八角楼的油灯下,在黄洋界的哨口旁,历史的回响穿透时空:“八角楼的灯光照亮革命道路,黄洋界的炮声宣告不屈意志!”这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
数据经纬:数字绣制红色传承
为响应井冈山红色资源保护的时代需求,实践团以“北斗精神”为引领,发挥测绘学科优势,对遗址进行三维数据采集。经过技术攻关,打造出“可追溯、可触控、可交互”的革命遗址三维展示平台。参观者只需轻触地图点位,即可观看红色故事与主题团课视频,实现革命记忆的数字化传承。
在成果展示现场,队员们看着日夜奋战的结晶,难掩激动。中心课题相关负责人用力拍着队员的肩膀,激动地说:“历史事件在空间里‘活’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突破性成果!”想到未来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触摸”烽火岁月,有人队员坦言:“握着鼠标的手都在颤抖。”这一刻,所有付出化作无价的价值感,更点燃了传承红色记忆的使命感。团队决心以此为起点,让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段红色记忆,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真正“活”起来,焕发出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蓬勃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