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市以来,全网都在聊小米YU7,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司机也基本都会聊几句,可谓是车圈的“labubu”。
发售以来,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小米 YU7订单转让”信息就数不胜数,7月6日小米开启交付以来,闲鱼上又多了很多条现车、准现车(1—5周提车)转让信息,溢价在5000元—50000元不等。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也能刷到不少转让帖,这场交易狂欢愈演愈烈。
小米YU7上市即成现象级产品,“3分钟大定20万台,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创造了行业奇迹,但由于闲鱼转让订单的火爆,引发越来越多的数据质疑。
大量黄牛涌入小米汽车转让市场,消费者为提前提车而支付50%定金溢价,这场狂欢暴露的不仅是小米的产能之困,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热度与低交付能力碰撞下的市场畸变。
01:供需失衡催生灰色市场:从抢购狂潮到黄牛入场
小米YU7 公布的 1 小时 28.9 万台大定数据,相当于特斯拉 ModelY 中国市场前五个月总销量的 2.3 倍。小米YU7的爆单,绝非偶然。
在产品层面,小米YU7个性化与性价比被做到了极致。而且与特斯拉ModelY、比亚迪汉EV等竞品相比,25.35万元起的标准版定价,让消费者们感觉到以相近的价格获得了所谓的超过市场的价值期望。
再叠加上雷军个人IP的强大号召力,以及前期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预热宣传,比如通过微博和短视频平台频繁释放YU7局部细节——从风道设计到天际屏投影,吊足用户胃口,持续吹造消费端狂热气氛。
然而,在这份狂热背后,产能短板却如同一把利刃,激化着市场矛盾。
目前,小米一、二期工厂年产能仅30万辆,且含SU7产能在内,面对YU7高达24万的锁单量,消化周期漫长。据小米汽车App最新预测,YU7标准版交付周期为59周—62周;YU7Pro版交付周期为53周—56周;YU7Max版交付周期为45周—48周,如此漫长的交付周期,让消费者望眼欲穿,也为黄牛的入场提供了温床。
Max准现车(15周交付)的订单溢价高达1.5万 -2万元,即便标准版订单,溢价也普遍超过5000元。高利润的诱惑,让黄牛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涌入小米YU7订单市场。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铺天盖地的转让贴,倒卖已形成规模化态势。
在投机氛围不断催化下,使得许多原本的普通消费者也变身“个人黄牛”。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抢单转卖,期望从中获利。
更有专业黄牛团伙,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将倒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们通过外挂抢单、伪造亲属证明等手段,批量获取订单,以4000元低价收单,转手就能以1.7万元的高价卖出,单笔利润高达1.3万元,暴利程度令人咋舌。
02:倒卖新车订单,新能源车汽车行业通病
新车订单倒卖,并非小米YU7的个例,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通病。
早在特斯拉Model3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曾出现过大量订单转卖现象,特斯拉发售ModelY时,因交付周期延长至48周,也出现大量消费者为了尽快提车,不惜支付高额溢价从黄牛手中购买订单。
而小米前一款车2024年3月上市的SU7,同样未能逃脱黄牛的“魔爪”。蓝鲸新闻等多家媒体曾报道,由于小米官方规定小米SU7仅限直系亲属转单,黄牛通过“假亲属证明”过户小米SU7等手段,大赚一笔。
而这也为如今小米YU7订单转让的乱局埋下了伏笔。据中国证券报记者 2025 年 6 月的调查显示,YU7 黄牛仍采用相同手段:锁单后伪造亲属证明更改上牌人信息,或提车后通过二手车过户规避监管。
历史不断重演,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订单管理和产能匹配上的深层次问题。
在这条倒卖链条中,黄牛充分利用规则漏洞,编织起一张复杂的利益网络。他们手段多样,试图绕过平台的运营规定。为了多次赚取差价,黄牛还将订单进行二次转卖。
买卖双方的博弈也充满了戏剧性。
对于卖家而言,非专业的个人黄牛大多是受SU7车主抢单转卖获利的影响,将新车订单当成了“理财工具”,试图在这场狂欢中分得一杯羹。
还有一部分个人卖家因交付周期排到明年,或无法在所在城市享受车补政策,以及无法享受免征购置税政策,从而导致购车成本上升至少2.2万元(占车价10%-12%)而转卖订单。
而专业团伙则凭借成熟的运作模式,低买高卖,实现利益最大化。
买家这边,焦虑交付周期是他们愿意支付溢价的主要原因。除去提前购车可以享受今年车补等相关政策,首批车主身份带来社交资本和流量收益都抵消了部分购买转让订单的溢价。
03:产业生态的连锁反应:谁在获益,谁被收割?
从短期来看,这场订单倒卖狂欢似乎造就了“三赢”局面。
对于车企小米而言,收获24万锁单,带来了600亿订单估值,消息一出,美股股价暴涨10%,资本市场的认可让小米风光无限。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品牌陷入“饥饿营销”的质疑,消费者开始对小米的产能和销售策略产生不满,许多消费者跑到雷军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留言,因交付周期欺诈要求退定金。
黄牛自然是这场狂欢的直接受益者,单笔1.3万元的利润,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更有甚者,将业务延伸至租赁市场,在二手平台有大量小米 YU7 “预租”信息,卖家声称“提车即可租,临牌上路”,日租金普遍在 1000-6000 元之间,其中最高报价达 6000 元 / 天,进一步拓展了黄牛的盈利渠道。
友商们也没闲着,有的在质疑如此短时间内的巨额订单的水分,质疑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消费需求,又有多少是投机者制造的泡沫?如东风日产炮轰小米YU7“订单泡沫”(虽然后续道歉)。
与此同时,趁着消费者抱怨小米超长交付周期舆论形势,多家车企开启了抢单大战,试图在这场混战中分得更多市场份额。
蔚来、智界、极氪等品牌趁机截胡,推出为退订小米YU7的消费补齐5000元定金或者直接抵扣车款等优惠政策吸引犹豫的消费者;宝骏、奇瑞借势营销,打出“收留心碎用户”的口号。
然而,繁荣表象之下,隐藏着巨大的行业代价,而消费者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承受着双重压力。
首先加价购车者不得不为提前提车多支付数万元,增加了购车成本。
另一方面,通过转让订单购车的消费者权益无官方背书,无法享受首任车主权益。
根据小米YU7购车政策,首任车主享有终身免费保养(每年限2 次)、电池终身质保、7 天无理由退车(限100公里内)等权益。由于订单不支持转让,若采取提车后再过户的方式,车辆可能会被认定为二手车,从而无法享受首任车主权益。
其次,真实自订用户则因黄牛大量囤单导致产能挤兑,交付周期进一步延长,退订率不断攀升,从而损失订金。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黄牛订单造成的需求虚高,严重干扰了车企的决策。不准确的市场数据,让车企难以判断真实的产能需求,可能导致生产计划的偏差,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法律与信任风险也如影随形。在SU7订单被大量转卖时,就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在闲鱼购买小米汽车被骗,黄牛通过闲鱼获客,之后引导消费者至第三方平台付款,付完款后便将消费者拉黑,最终钱、车两空。
事实上,即使成功交易,黄牛伪造证件的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而二手交易平台在监管上的缺位,也让这场交易乱象愈演愈烈。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逐渐被消耗,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
结语:
当一辆车尚未出厂就被转卖多次,倒卖的本质则是借助产能缺陷时间窗口获利。在新能源行业,预售模式成为企业回笼资金的重要手段,但供应链能力却滞后于营销创新,这在特斯拉的“产能地狱期”就已得到印证。看似三赢的局面,实则暗藏危机。车企在透支品牌公信力,黄牛游走在法律边缘,消费者承担着溢价与风险,整个行业陷入低效内卷的困境。
解决供需失衡的出路在于符合国家反内卷导向的供给侧改革。小米斥资6.35亿元竞得亦庄新城48.5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三期工厂建设已启动,预计2026年投产后年产能可突破百万辆。若能做到“产能高效扩张与技术升级协同”,叠加数字化订单管理(如人脸核验防黄牛),有望从产能扩容与需求净化双路径化解矛盾,避免行业陷入交付延迟→黄牛囤货→数据失真的内卷循环。
尽管雷军一再强调为了防黄牛做了一系列措施,但仍需建立完善的防倒卖系统,从源头上杜绝黄牛乱象。否则,即便创造再多的“订单奇迹”,也终将反噬技术革命的初心,阻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唯有打破这一畸形循环,自身乃至整个行业才能迎来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