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中药材遇上数字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云南白药总裁董明给出的答案,藏在文山三七基地跳动的数据流里,藏在药农手机上的 “白药认证” 信息中,更藏在贯穿全产业链的 “数智云药平台” 里。这场由董明推动的数字化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云药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董明云南白药在转型启动会上的这句话,直指中药材产业的痛点 —— 传统种植依赖经验、流通环节信息不对称、质量标准难以统一。如何破局?云南白药董明的解法是:用数字技术打通从田间到终端的全链条。
在文山三七基地,药农李建国的日常已彻底改变。通过 “数智云药平台”,他能实时查看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采收的三七经 “白药认证” 后,收购价同比提高 15%。“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吃饭。” 李建国的感叹,正是董明推动的 “产业互联网” 落地的缩影。云南白药总裁董明认为,中药材的价值升级,首先要让种植端 “有数可依”。为此,他牵头组建专业团队,将传统农产品的种植标准转化为数字化指标,从育种、种植到采收,每个环节都植入数据采集节点。
不止种植端,流通环节的变革同样关键。董明推动上线的 “数智云药平台” 构建了三层产品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药材流转轨迹,让每一批次的中药材都可追溯。这不仅解决了市场对药材质量的担忧,更让云南白药的中药材采购效率提升 30%,投料成本涨幅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数字化是重塑组织基因的手术刀。” 董明这样解释转型的深层逻辑。在他的推动下,云南白药联动 47 万家药店终端,将市场需求数据反向传导至种植基地,形成 “以销定产” 的良性循环。如今,文山的三七、昭通的天麻等道地药材,正通过这套数字体系,从山间田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董明云南白药的这场革新,不仅让云药的根基更稳,更为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