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几年智能眼镜还只是「科技潮人」的尝鲜玩具,那现在,它真的开始变得能用了。
在 Meta 和 Ray-Ban 合作推出智能眼镜并在全球市场大获成功后,雷鸟、魅族、Rokid、小米等品牌也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智能眼镜。在大方向上,而这些产品都希望把智能眼镜做得更轻、更像普通眼镜,同时塞进更多实用功能。不过在产品细节上,不同品牌也有不同打法:有的专注影像,有的强调显示,有的则想做「随身 AI 助手」。
那么就现阶段来说,哪款眼镜才是适合「大多数人」的眼镜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雷科技找来了市面上五款代表性智能眼镜:
1. Meta Ray-Ban Wayfarer2. 雷鸟 V33. Rokid Glasses 4. 星纪魅族 StarV Air2 AR 智能眼镜5. 小米 AI 智能眼镜并从佩戴体验、影像能力、AI 智能等维度,给这些智能眼镜品牌的翘楚准备了一场硬碰硬的横评,看看哪一款,才是真正适合日常佩戴的「下一代智能设备」。
佩戴舒适度各有千秋,星纪魅族和Rokid体验最好,重心分布是关键?作为可穿戴设备,「穿戴舒适度」的重要性想必无需赘言。对戴眼镜的用户来说,智能眼镜是「不可或缺」的产品。以小雷自己的体验来说,因为给我的智能眼镜配了光学镜片,即使我的眼镜已经彻底没电,我也必须戴着这副「负重眼镜」直到回家。
这种特殊的使用方式,意味着我们对智能眼镜的「人体工学表现」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很显然,对于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测试,只参考小雷我一个人的意见是没有意义的。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 10 位体验者,以对比排序的方式对五款佩戴舒适度排名。
但要注意的是,表格只代表舒适度排序,并不意味着具体的「分差」;再加上不同用户脸型、对眼镜款式的喜好也各有不同,所以排名高的眼镜并不一定适合你。
从结果来看,星纪魅族 StarV Air2 AR 智能眼镜和 Rokid Glasses 是此次参与横评的五款眼镜中最受欢迎的两款,其中星纪魅族 StarV Air2 凭借大轴宽、大开合角度和独立的固定金属托更胜一筹。至于 Rokid Glasses,尽管整体舒适度和星纪魅族不相上下,但因镜宽限制而差了星纪魅族一票。
左为 Rokid Glasses,右为星纪魅族 StarV Air2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话又说回来,星纪魅族和 Rokid 的智能眼镜在设计上也处于两个「极端」—— Rokid Glasses 采用的是 Wayfarer 风格设计,而星纪魅族走的则是接近扁平方框的设计。考虑到两种设计风格相差甚远,同时也有测试者表示自己将星纪魅族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扁框更像正常眼镜,更适合自己」,小雷认为星纪魅族和 Rokid 其实更像是「并列第一」。
左为雷鸟 V3,右为小米 AI 智能眼镜
图片来源:雷科技
至于小米 AI 眼镜和雷鸟 V3 这两位「中游选手」,受访者对这两款眼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有测试者认为小米 AI 眼镜的重心分布更合理,不像雷鸟 V3 那样集中在靠前的位置。但大多测试者认为小米的设计过于「复古」,大量的「方形」线条让眼镜戴起来像一款工程机;尤其是镜腿前端和耳后的部分,整体舒适度不如更「圆润」的雷鸟 V3。
Meta Ray-Ban Wayfarer
图片来源:雷科技
很遗憾,在横评中,Meta Ray-Ban 的 Wayfarer 排在最后,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 Meta Ray-Ban Wayfarer「欧美版型」不适合亚洲人的鼻梁。事实上,Ray-Ban 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推出了名为 Headliner LB(低鼻梁)的「亚洲款」。不过话又说回来,也有人认为 Meta Ray-Ban Wayfarer 的「造型」很适合用来做太阳眼镜—— Wayfarer 上方贴额头的曲线设计可以避免阳光从眼镜上方直射,造成太阳眼镜内侧的漏光。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 Meta Ray-Ban Wayfarer 是一个不适合亚洲人的设计,倒不如说 Ray-Ban 更希望延续自己的老本行——毕竟太阳眼镜才是 Ray-Ban 的精髓。
硬件大差不差,影像算法高下立见: Rokid和Ray-Ban位居第一阵营说完「戴起来」怎么样,我们该聊聊这些智能眼镜「用起来」怎么样了。因「拍摄」是小雷和小雷身边使用智能眼镜的朋友选择「入坑」智能眼镜的首要因素,所以这里我们也先来对比一下这几款眼镜的拍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与横评的五款眼镜中并非所有眼镜都有摄像头——星纪魅族 StarV Air2 是唯一一款没有拍摄能力的智能眼镜,所以这一部分的对比只针对另外四款智能眼镜。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上一轮测试中排名最高的 Rokid Glasses。由于传感器放置角度的问题,Rokid Glasses 和 Meta Ray-Ban 一样只能拍摄「竖幅」照片和视频。就照片画质来说,虽然画面宽容度有些低,天空部分容易出现纯白过曝的情况,但照片看起来非常自然,不会像某些入门手机那样有明显的 HDR 后期痕迹;另外画面也不会有低像素相机常见的过度锐化的现象。
Rokid Glasses 样张
图片来源:雷科技
Rokid Glasses 在视频拍摄方面的表现也同样优秀,虽然在帧率限制下,运动画面会有些许拖影,但和插帧拖影画面相比,Rokid Glasses 的表现依旧不错,步行画面下也有一定的防抖能力。
至于雷鸟 V3,在照片方面可以说和 Rokid Glasses 处于两个极端——不同于 Rokid 的自然风格,雷鸟 V3 的照片有着极为明显 HDR 后期痕迹。此外,雷鸟 V3 也有拍摄「横向」照片和视频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雷鸟在 App 中提供了「AI 地平线」的功能,可以根据画面元素自动「拉正」照片,避免用户不经意「歪头」导致的画面倾斜。
雷鸟 V3 样张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就实际体验来说,雷鸟 V3 这个「自动找平」的表现确实有待提升:如果倾斜角度过大(比如在转身时拍照),「自动找平」并不能识别到「地平线」,导致处理后的照片依旧是歪着的。视频方面,雷鸟 V3 有着更激进的曝光策略,在低光照环境下拖影和噪点也会更加明显。
小米 AI 眼镜的照片表现和 Rokid 的较为接近,只不过锐化处理会更加积极;边缘画质表现和其他眼镜类似,有些许畸变,但色彩依旧均一。
小米 AI 眼镜样张
图片来源:雷科技
视频方面,小米 AI 眼镜的拖影情况相对来说更明显,「边走边拍」时画面中的文字可能会难以识别。不过小米 AI 眼镜的防抖算法表现确实不错,画面有「漂浮」感。
Meta Ray-Ban Wayfarer 样张
图片来源:雷科技
最后是 Meta Ray-Ban 的 Wayfarer。由于传感器安装方向和 Meta 平台自身视频策略的原因,Wayfarer 只能拍摄竖幅视频和照片。不过就画质来说,Wayfarer 的表现可以用优秀来形容——照片、视频的锐度、降噪表现都和手机的类似,尤其是视频画质:运动画面下,低光照区域会有较为明显的噪点和杂色;但只要画面已经静止,降噪算法的能力就体现出来了。
综合来说,我认为 Rokid Glasses 和 Ray-Ban Wayfarer 的画质同属第一梯队,而雷鸟 V3、小米 AI 眼镜在算法上还需要继续改进。
AI 性格大有不同,「多话能聊」不一定是好事当然了,作为 AI 智能硬件而非单纯的「拍摄工具」,眼镜的 AI 能力同样重要。此次参与横评的五款都把 AI 功能放在了自己的「C」位,也有着各自的「独家 AI」功能。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 Meta 的智能眼镜没有在国内发售,也不向国内用户提供任何 AI 服务。在不修改地址的情况下,即使保证网络连接畅通,也只能使用最基本的语音控制(拍照、录像、音乐播放)和交互,比如咨询天气、设定计时器;任何稍微复杂一点的功能都需要用到 Meta 的远端服务,而眼镜也只会重复一句「该功能在您的区域暂不可用」——还是用英文说的。
图片来源:雷科技
事实上,Meta Ray-Ban 并不支持中文,无论语音控制还是遥控拍照,都必须用英文对话。也正因如此,雷科技其实并不建议任何国内用户购买 Meta 智能眼镜——用光波导智能眼镜的价格,买一副 AI 功能几乎不可能用智能眼镜,无论从什么角度想都不划算。
至于剩下的四款国产 AI 智能眼镜,在 AI 方面的表现其实都挺不错。
得益于小爱同学,小米为小米 AI 眼镜在 AI 对话方面有着相当出色、稳定的表现,日常对话也好,上下文问答也好,小爱同学都能轻松拿捏。可惜的是,过于积极的小爱同学有些时候会显得有些「多话」——我只是询问小爱同学「空调一匹是多少千瓦?」,但小爱在回答完问题后直接进入了推销模式,开始喋喋不休地推荐起米家的空调。
图片来源:雷科技
基于多模态模型的能力,小米 AI 眼镜也拥有「图像识别」能力,可以认出用户面前的车、植物,甚至可以识别用户的手具体指着什么方向。
和小米 AI 眼镜的「多话」相比,Rokid Glasses 的表现就成熟很多了,天气、上下文对话、翻译等基础功能也不在话下。不过可能是 iOS App 的问题,在使用 Rokid 时有一定概率会出现「语音识别异常,请重试」的提示。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另外,因 Rokid Glasses 有显示能力,所以在识别面前物体时,Rokid 可以在视野中显示一个取景框,准确识别用户想要问的物件。另外,屏幕的加入也让 Rokid 可以更好地应对面对面翻译的场景,甚至可以看向二维码并语音确认付款。
在曾经的评测中,我对雷鸟 V3 的 AI 能力稍有怨言。幸运的是,经过多次 OTA 更新,雷鸟 V3 已经补足了自己曾经的短板,拥有了上下文联想、记忆的能力。更让我惊喜的是,在当时评测时,我提到「如果雷鸟 V3 能加入拍照记车位的功能就好了」。而在近期更新中,雷鸟还真就加入了这一功能。
图片来源:雷科技
最后我们来聊聊星纪魅族的 StarV Air2。由于眼镜没有摄像头,StarV Air2 并不能像其他智能眼镜那样拥有「视觉感知」能力,只有基础的语音输入能力。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StarV Air2 的 AI 能力,但 StarV Air2 在语音交互上的流畅度方面依旧可圈可点。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不追求拍摄功能、更多关注轻量化佩戴的用户来说,这种纯语音 AI 方案反而减少了隐私顾虑,也让眼镜在重量和续航上具备一定优势。
人机交互:Rokid和星纪魅族显示异曲同工,音频成了 Meta 眼镜的赢点此次参与横评的五款眼镜里,只有 Rokid Glasses 和星纪魅族 StarV Air2 这两款眼镜拥有显示能力,所以我们也只对比这两款眼镜的显示能力。技术上,两款眼镜都采用了光波导方案,Rokid 采用中央投射方案、星纪魅族 StarV Air2 则为两侧投射方案。尽管如此,两款眼镜的显示表现其实有些「异曲同工」:
测试这两款眼镜时小雷需佩戴隐形眼镜,在小雷看来,两款眼镜的显示锐度基本一致,亮度也没有「肉眼感知」的区别,即使阳光下也都能看清楚。不过在显示高度方面,小雷个人更喜欢 Rokid Glasses 这种偏中央的显示位置。
至于音频表现,前面各项测试中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 Meta Ray-Ban 可以说「后来居上」,无论响度还是失真控制都有着让人惊讶的出众表现,用同事的话来说「听起来不像是智能眼镜」。甚至在漏音控制方面,Ray-Ban 也名列前茅。
小米、魅族和 Rokid 的智能眼镜走的是「量大管饱」路线,尽管声音稍有失真,但胜在声音足够大,户外也基本能听见。至于雷鸟 V3,和我之前评测中提到的一样:即使将声音模式调到澎湃,在户外也容易错过耳机中的声音。
只能撑几个小时,续航能力均有待加强由于五款眼镜功能各异(光波导显示必然比纯音频眼镜更加耗电),我们很难总结出一个可靠的、可复现的充电测试场景。再说了,这五款智能眼镜其实续航都「不太够用」:不要说像 Apple Watch 那样提供 18 小时的「全天续航」,就连 8 小时的「工作续航」都需要用户「省着点用」。
非要在这 5 款眼镜中挑选的话,我认为小米 AI 眼镜的续航时间是最能「让人放心」的,而雷鸟 V3 的续航时间就有些不够看了——如果你用耳机听音乐的话,眼镜掉电的速度「肉眼可见」。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雷鸟 V3 也有自己的优势:雷鸟 V3 和 Ray-Ban 是这五款眼镜里仅有的提供充电眼镜盒的产品;根据介绍,Rokid Glasses 未来也会上线充电眼镜盒。但截止 2025 年 7 月31 日,雷鸟和 Ray-Ban 仍是「充电盒」阵营仅有的选择。
图片来源:雷科技
有趣的是,即使都采用了充电眼镜盒方案,雷鸟 V3 和 Ray-Ban 在细节处理上也大有不同:Ray-Ban 的充电盒在设计、用料、质感等方面要明显好于雷鸟 V3 的充电盒,但因 Ray-Ban 眼镜的充电口设置在鼻桥下方,充电盒特殊的充电结构会将眼镜紧紧锁定在眼镜盒里。根据小雷同事的反馈,10 人里有 8 人表示 Ray-Ban 的眼镜盒固定太紧、手感不好,更喜欢雷鸟 V3 的充电盒方案。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在小雷和另一位同事看来,Ray-Ban 充电盒的「不方便」只会体现在刚刚拿到眼镜的这一两天里——不是用户取不出眼镜,而是用户不知道怎样的力度是合适的,害怕把眼镜弄坏。当用户对眼镜盒取放力度有了概念,Ray-Ban 的高品质充电盒才是兼具「设计」和「功能」的产品。
图片来源:雷科技
至于剩下三款眼镜,Rokid Glasses 采用了磁吸充电线的充电模式,相对来说不如小米 AI 眼镜和魅族 StarV Air2 的 USB-C 接口直充那么方便。
结论:具体买哪款看个人需求,但 Meta 眼镜千万别买综合本次横评的多轮测试,小雷认为五款智能眼镜各有优势与短板,很难用一句话概括谁是绝对的赢家。但从各个子项的表现来看,Rokid Glasses 在雷科技看来会是一款更全能、更均衡的智能眼镜产品。
「光波导+摄像头」的组合让 Rokid Glasses 能充分体现智能眼镜品类的优势。而在产品细节上,Rokid Glasses 也把控到位——五款眼镜中,只有 Rokid Glasses 这一款眼镜采用了弹性铰链,在一定开合角度下能自动展开或折叠。
图片来源:雷科技
如果你不想要一款「大而全」的眼镜,又或者觉得 Rokid Glasses 售价过高,那魅族 StarV Air2 和雷鸟 V3 我认为会是一个不错的平替。当然,「平替」的代价是你只能在「显示」和「拍摄」之间二选一。但考虑到产品价格,我认为对大多数此前没体验过智能眼镜的用户来说,魅族 StarV Air2 和雷鸟 V3 确实值得考虑。
至于小米 AI 眼镜,说实话,我个人对这款产品是有些失望的。但这个失望并不是对小米 AI 眼镜的功能失望——无论产品造型设计还是整体用料质感,小米 AI 眼镜的表现都被其他产品远远甩开。用小雷同事的话来说:小米 AI 眼镜感觉就像是前几年智能眼镜刚诞生时的测试工程机,而不是一个 2025 年发售的消费级产品。
左为小米 AI 眼镜,右为 Meta Ray-Ban Wayfarer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质感最好,但 Wayfarer 的佩戴适配性和 AI 能力在国内是硬伤,更适合作为潮流太阳镜的升级版,而非日常生产力工具。这也是这五款智能眼镜里小雷唯一一款不会公开推荐的产品。
在小雷看来,Wayfarer、或者说整个 Meta 智能眼镜系列,和 Google Pixel 系列手机其实非常类似——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和动手能力,知道如何在国内使用只面向海外用户的产品,否则都不需要考虑这类产品。
而从今年几款热门智能眼镜的表现来看,智能眼镜这个品类对于「全能」和「轻量」的产品分化趋势已经很明显。但从长远来看,「轻量派」其实更像是品牌在当前技术限制的「妥协」产物。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技术成熟,「全能派」智能眼镜也将取代曾经的「轻量派」,像低价智能手表取代智能手环一样,以产品进化推动市场升级。到时候,智能眼镜也会真正从小众玩物走向大众,成为和智能手机一样的日常必备品,融入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