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基础上,科技应用推动棉花大规模集群化种植,让新疆棉农彻底告别传统农耕模式,享受时代和科技发展红利
一些企业积极求变求新,把最先进设备、最大规模产能布局在新疆,加速形成“东纺疆移”态势
目前中国的采棉机经过不断改良改善,近5年占新疆市场份额涨到了80%左右,把原本进口采棉机每亩600元的机采费,降到了现在每亩最多仅需180块钱,大大减轻了棉农负担
“当前新疆棉纺业全产业链发展活力不断涌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正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转移产能,继续做大做优做强纺织服装产业,着力打造国家优质棉花棉纱基地和以向西市场为主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自良 潘莹
“做棉纺业,必须来新疆。各方优势汇集在这里,再不来就会错过最佳时机。”一位新近将上百万纺锭产业转移到新疆的棉纺业家笃定地说。
2024年以来,新疆棉纺织产业快速发展,多个大型纺织项目相继投产。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疆纺纱产能已超过2700万锭,占全国纺纱产能的比重约为25%,比2025年年底提升6个百分点。
近10年,上千家东中部地区的棉纺织上下游企业向新疆迁移,借助我国最大棉产区的区位、技术、政策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成为业界翘楚。从深陷困局到焕新发展,新疆棉纺业正迈上优势凸显、要素汇聚、集群发展的宽广道路。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搭载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精量播种机在棉田春播(2024 年 3 月 27 日摄) 丁磊摄 / 本刊
“中国棉仓”
每年4月,新疆由南至北渐次拉开春播序幕。辛勤的棉农们,将准备好的棉种“喂给”播种机,望着它们在广袤棉田间奔走;田管阶段,他们在智能手机上动动指尖,就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智慧管理;需要施肥、打药时,植保无人机可高效完成任务。
进入9月,一辆辆采棉机驶过地头,“吐出”一粒粒裹满籽棉的巨大“黄蛋”,浓缩了一整年的辛劳收获。
近年来,随着规模种植优势凸显、科技赋能集群发展、各类要素复合集聚,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超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大传统产棉区域。截至2024年底,新疆棉花产量从2014年占全国半壁江山,增长到九成以上,占全球产量近1/4,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棉仓”。
与其说新疆选择了棉花,不如说是棉花选择了新疆。从区位条件看,新疆占全国陆地总面积1/6,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光热资源、灌溉水源、地形地貌等优势凸显,全域适合棉花种植。新疆年日照时数可达2550~3500小时,高山冰雪融水为棉花种植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同时,新疆地势平坦开阔,为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提供便利;这里的土壤多为沙质土壤,透气性良好,有利于棉花根系的生长和呼吸。
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基础上,科技应用推动棉花大规模集群化种植,让新疆棉农彻底告别传统农耕模式,享受时代和科技发展红利。
沙雅县红旗镇多勒昆村村民艾则孜·艾合买提种了半辈子棉花,“现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42岁的他告诉记者,“过去我管理20亩地,非常劳累,收入也不尽如人意。现在一个人可以管理2000亩地,除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收益,我还能拿到在合作社工作的工资,一年收入加起来有8万多元。”
艾则孜·艾合买提所在的沙雅县德民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成立于2019年,由11个合作社组成,共有社员1661户、6412人,职工296人,种植面积达24251.8亩,拥有现代农机设备112台。2024年联合社实现经营性收益7587万余元,纯收益2960万余元,社员户均年分红1.5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增收超300元/亩。
如今,棉花已与新疆广大农民密不可分,成为一朵“民生之花”。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目前,全疆有超过32万户棉农、3.9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00余万人从事与棉花种植相关生计。
当前全疆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机采率突破90%。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研究员陈学庚看来,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从播种到采收实现全程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确保了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
2017年以来,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对符合条件的棉花实际种植者、棉花加工企业给予质量补贴。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融通新疆棉花生产加工全产业链,助力棉花产业蓬勃发展。
“有这么好棉花的地方在全世界都不多。”国内棉纺巨头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对新疆棉花“情有独钟”。1995年她从香江之畔来到天山脚下,就为探寻传说中的“棉中极品”——长绒棉,从此与新疆结缘。
此后,溢达陆续在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阿克苏、昌吉等地设立纺织企业,目前已是一家拥有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到成衣制造的全产业链棉纺织服装企业,业务网络分布国内及东南亚,是全球最大服装制造商之一。
“全国90%以上的棉花都产在新疆,这里也是国内唯一的长绒棉产区,好棉花给了企业做好产品的底气。”杨敏德说。
“东纺疆移”潮涌
走进新疆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能够清晰看见新疆棉花在这里实现从一朵棉到一根线、从一根线到一匹布、从一匹布到一件衣的转变。
棉纺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新疆依托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加快形成“炼化-化纤-纺织”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实现棉花产业和石化产业的耦合发展。
作为中国A股首家色纺行业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的新型纱线供应商和制造商之一,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进入新疆打造棉花和纺织服装全产业链。2010年,其旗下的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建成100万锭纺纱项目,将色纺工艺引入新疆。
“除了阿克苏,公司还在五家渠、奎屯等地建有纺纱工厂,纺纱规模在新疆达122万多锭,占全集团总数的50%”,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负责人单斐告诉记者,为了延伸产业链,集团又投资10亿元建起印染企业,涵盖纤维、纱、布料,还配套建设袜业企业,公司已逐步形成棉花种植、加工、染色、纺纱一条龙的色纺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吸纳就业5800多人。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于东介绍,近年来外地纺织服装企业到阿克苏投资兴业热度持续攀升。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入园企业350家,已形成333万锭纺纱、1.2万台各类织机、4000万件(套)家纺服装、7.5万吨印染产能规模。
经过十余年发展,新疆初步形成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200亿元,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积极求变求新,把最先进设备、最大规模产能布局在新疆,加速形成“东纺疆移”态势。
2016年,刚满30岁的刘一铭,带着对棉纺织行业的“新想法”,义无反顾来到吐鲁番,创办了他在新疆的第一家棉纱厂。此后,企业发展气势如虹:莎车100万锭、阿拉尔80万锭、奎屯100万锭……截至今年6月,刘一铭创办的上海数智世界工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数智世界)在新疆已投产产能达280万锭,年净利润过亿。不仅成为“十四五”期间国内棉纺行业新增投产规模最大企业,也是目前新疆产能规模最大的棉纺企业。
据了解,数智世界专注于生产市场热销的32支、40支纯棉纱产品,打造模块化、标准化“智慧工厂”,全程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从棉花进厂到成品出库全流程数据采集、全方位智能化监控,在提升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制造和管理成本。
在刘一铭看来,企业发展迅速,在于充分利用了新疆具备的各项综合优势。
“新疆是全世界最适合做棉纺的地方。”他对记者说,这些年,一方面棉纺行业面临新时代机会,让技术、金融融入产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新疆的资源、政策、能源等优势,为企业有效降低制造成本提供了强力支撑。
多年来,我国大力支持新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除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还对新疆纺织服装企业每年上缴中央的增值税实行全额返回,每年投入10亿元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
据测算,在各类政策及用电等成本优势叠加下,新疆吨纱成本比东中部低2000元左右,每米坯布成本低0.4元左右,服装综合加工成本低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2014~2024年,新疆承接东中部纺织服装企业1200余家,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最多的省份。
在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采棉机生产车间,工人安装采棉机轮胎(2024 年 2 月 28 日摄) 赵戈摄 / 本刊
抓住发展新机遇
不久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在国内院线上映,真实展现了新疆棉农生产生活场景和细节,广受观众好评。“棉花不是花,是新疆棉农的生活与希望”,有网友在影评中写道。
新疆棉,是充满诗意与民生温度的美好词汇。溢达主动推出“十如仕”“派PYE”两个自有服装品牌,如今在国内乃至海外市场风生水起。
更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的,还有新疆在棉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转型、技术升级所做的不懈努力。
今年初,由溢达集团自主研发的无水印染技术落地石河子纺织服装产业园。这项技术通过采用绿色非水组合介质,取代水作为染色介质,并无需染后水洗,实现染色过程零用水、零用盐、零排放,是该技术首个商业化项目正式落地。目前,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预计今年底前正式投产运行。
“纺织行业经常被认为会破坏环境,我们这些纺织企业有责任用绿色转型探索去改变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做得更好。”杨敏德说,“无水印染技术非常适合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会带动更多棉纺织服装企业到新疆去。未来,新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将非常有前景。”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家和自治区支持政策持续优化,新疆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产业发展新高地,制裁打压让国内棉纺界清醒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风险挑战中找到新发展机遇。
国产采棉机的“突围之道”即是有力佐证。走进位于新疆乌苏工业园区的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一条全新打造的农资装备料件生产线上,一件件采棉机所需的配件陆续下线。
“这条生产线保证了钵施然在全疆自制件供应率达90%以上,自动化生产程度达75%以上。”该公司乌苏厂经理潘登良说。作为一家深耕新疆十余年的浙江援疆企业,这家智能农机公司围绕棉花播种、管理、采收等生产全过程多年来自主研发生产的农机单品已达十余个系列、30多个品种。
正是依靠科研攻关,钵施然、铁建重工、天鹅等多家企业自主创新不断获得突破,攻克了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在内多项采棉机关键技术,在采净率上赶超进口采棉机,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国产高端采棉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新疆棉花协会会长王忠表示,目前中国的采棉机经过不断改良改善,近5年占新疆市场份额涨到了80%左右,把原本进口采棉机每亩600元的机采费,降到了现在每亩最多仅需180块钱,大大减轻了棉农负担。
截至2024年,新疆棉纱产量跃升全国第二,粘胶产量居全国第三,棉布产量位居全国第五;涌现阿拉尔、库尔勒、阿克苏等多个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园。新疆提出,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新疆棉花就地转化率从目前的42%提升到60%左右。
“当前新疆棉纺业全产业链发展活力不断涌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正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转移产能,继续做大做优做强纺织服装产业,着力打造国家优质棉花棉纱基地和以向西市场为主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