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酸、烧心、嗳气、夜间咳嗽……这些症状困扰着秦先生(化姓)数年,即使依赖抑酸药物,但症状始终未能根除,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睡眠质量。近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夏阳副主任医师团队成功实施达芬奇机器人食管裂孔疝修补及抗反流术,为一名饱受多年反流困扰的年轻患者成功解除症状,标志着我院在功能性胃肠疾病微创治疗领域迈入“机器人新时代”。
年仅二十余岁的秦先生患上胃食管反流病(GERD)多年,日常主要依赖药物来缓解症状,虽然GERD在本质上属于良性疾病,但由于症状长期反复、顽固难愈,对秦先生的饮食、睡眠造成极大困扰。秦先生前往市六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经24小时食管测酸DeMeester评分为42.12,提示有严重的胃酸持续反流,胃镜与影像检查提示其存在明确的食管裂孔疝,这是秦先生反流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据胃肠外科夏阳副主任医师介绍,有一部分患者在这些症状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关键“结构性原因”——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膈肌裂孔扩大甚至发展为食管裂孔疝。这种解剖异常会破坏正常的抗反流屏障,使胃内容物轻易返流入食管,导致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久拖不治更可能诱发慢性炎症甚至食管黏膜癌变。秦先生选择微创手术的方式来解决反流困扰。
胃肠外科手术团队在术前联合评估基础上,决定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施微创修补术。
术中,借助机器人系统的高清3D视野与灵活多角度机械臂,手术团队成功实施疝囊还纳、裂孔修补与抗反流结构重建等操作。对于食管裂孔疝这种解剖结构精细、操作空间狭小、缝合要求高的复杂操作,手术机器人有效提升手术安全性,操作精准,创伤极小,出血量极少。术后第1天,患者即可自主下床活动,反酸症状消失,术后第3天,患者康复出院。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精细化,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病之一。据悉,市六医院胃肠外科前期在学术带头人王志刚主任医师牵头下成立了院内GERD多学科诊治联盟,建立了成熟及规范化的术前评估体系和术后随访机制,亚专业医疗组长夏阳副主任医师团队已累计完成近百例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年病例数处于本市行业领先水平,为率先开展机器人手术夯实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抗反流术后三年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基本不再依赖或显著减少了对抗酸药物的依赖,反流症状显著改善,复发率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本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是市六医院胃肠外科“微创+精准”理念的又一次实践升级,也为更多GERD合并裂孔疝患者提供了更先进、安全、快速的治疗方案。未来,市六医院胃肠外科将继续深入推进机器人手术技术在胃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不断拓展微创治疗边界,践行微创外科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