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硅纪为具身智能背后的万亿蓝海市场,开拓出一个可落地应用的商业化路径。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除了习惯于赞颂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大脑,更期待通过“手”和“脑”的融合将人类从繁重、复杂、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从《终结者》中作为力量象征的T-800的机械手臂,到《钢铁侠》里托尼·斯塔克那双MK系列手臂,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着“上肢”能力的延伸和突破。
如果说科幻中的机械手臂更多强调的是通过“人机协作”实现人类力量的突破,那么智能灵巧手才是真正做到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干活”,也就是“类人灵巧操作能力”的关键。
人类双手作为一种复杂度仅次于大脑的器官,也决定着灵巧手之于机器人的独特意义:它不只是人类的工具延伸,更是赋予机器人自主操作的能力;它标志着机器人从“被动工具”向“行动主体”的跃迁,也揭示了具身智能走向物理世界的关键转折点。
如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短。8月,中科硅纪发布新一代智能灵巧手与整机系统组合。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物流仓储与特种任务现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类人灵巧操作,中科硅纪如何打通具身智能产业化的“最后一厘米”?
像人类一样用手干活
人形机器人需要一双怎样的手?
如果说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那么灵巧手则是机器人的“最后一厘米”。想要让一个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并且能够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灵活工作,核心就在于灵巧手这一关键的技术环节。
而依托于国际较早专注于机器人类人灵巧操作能力研发的中国科学院“Casia Hand”科研团队,中科硅纪重磅发布的四款智能灵巧手,覆盖从科研、工业到大众服务的多场景需求。
这种全方位布局的产品体系,来源于中科硅纪背后的软硬双实力,以及多年技术积累带来的多技术路线融会贯通能力。既有硬实力方面,带动国内仿筋腱绳驱灵巧手等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也有软实力方面,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算法持续进化。
例如通用智能灵巧手,其自由度高达15 DoF,采用国际领先的腱绳和刚性混合融合驱动方式,不仅具备丰富的拟人柔顺操作能力,还能支持精细抓取与多样操作模式。负载方面,单手最大负载可达15kg,能承担大部分工业零件、小型工具或器具的操作任务。
可以说,这是一款自由度高、适配性强且综合性能强悍的多场景灵巧手。例如在科研实验室里,它能够灵活完成“插钥匙”、“旋转门把手”、“按电梯按钮”等高度仿人任务;在服务场景下,也能够轻松做到抓握水杯、餐具甚至翻书等拟人操作;在轻工业装配场景下,还能做到精准抓取异形零部件。
再比如高速自适应灵巧手,这是一款既追求“抓得准”,也要求“抓得快”、具有强实用能力的灵巧手。
它同样具备高达15 DoF,但采用的是三驱动、主-被动柔顺耦合设计。因为这款灵巧手追求的是接触性作业时响应速度、重复动作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而非单点的极限负载。这使其在任务节奏紧凑、动作连续且高频的工业流水线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解决了灵巧手实际应用中的效率瓶颈。
像物流分拣、电商仓储以及3C产品的装配线这些节奏快且要求高效稳定的工业场景,高速自适应灵巧手可以通过指尖结构和自适应算法,能处理轻微位置误差与形状多样物体,极大降低了“抓错率”。
三指灵巧手则主打的是轻量、易用以及普适。
在自由度方面,它只有4个驱动自由度,但是它有着相对更加轻巧的自重,非常适合集成在中小型协作机械臂或小型人形机器人模型上。这种轻量灵活的部署成本,能够让灵巧手走向家庭服务、教育等大众化场景。可以说,作为一款技术成本更低、演示门槛都更加友好的灵巧手,三指灵巧手是一个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最后,还有拥有25 DoF的类人自由度灵巧手。
可以说,这是一款目前最接近人类手部形态与功能的国产灵巧手之一。要知道,人手的自由度大约也只有24个。从握到捏再到拧,这款类人自由度灵巧手复现超过90%的人类精细操作动作,具备“像人一样动手做事”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类人自由度灵巧手以及上述几款灵巧手都可以和中科硅纪的仿生臂、数据手套协同使用,能够通过运动捕捉精准采集到人手复杂关节的弯曲角度,再配合灵巧操作具身智能算法,从而实现灵巧手的自主抓取、操作、装配等作业任务。
这种“采集—学习—复现”的过程,使其不仅适用于复杂操作演示,还可用于高难度任务训练、远程操作控制等更高级的场景。它不仅能模拟人手,还能将“人类的手部智慧”进行沉淀,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向高阶任务能力打下基础。
灵巧手之所以“灵巧”,离不开背后的算法。
在传统灵巧手的组成中,传感器相当于人手的皮肤与神经末梢,控制算法则扮演着大脑的角色,驱动系统如同肌肉一样,为每一个动作单元提供动力,而传动系统则是不可或缺的“筋腱”。
而中科硅纪发布的四款智能灵巧手,背后源自同一个“大脑”:类人灵巧操作具身大脑(算法)。中科硅纪是国际上稀缺的兼具灵巧手硬件和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算法的顶级团队,也是国际较早系统性开展灵巧手+AI软硬协同研究的团队,建立了包括通用抓取、功能性操作、人机物体交接、人机融合操作等灵巧手具身智能算法体系,以“上肢”能力突破为目标的软硬协同的研发路线,中科硅纪提供给用户的产品不只是硬件本身,更包括软的生态:算法-模型-应用案例,这也让中科硅纪的产品具备了更低使用成本的可能。
更低的使用成本,意味着更广的适配边界。这种成本优势有助于解决传统灵巧手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方面是泛化能力不足,算法模型过于依赖海量训练数据,难以应对非标、异形物体;另一方面,人机协同效率低,往往需要“人适应机器”,而非机器理解人。
而中科硅纪通过自适应生成算法以及人机协同优化算法,实现机器人的意图理解和自主适应,有效解决了两大制约灵巧手落地的行业难题。值得一提的是,中科硅纪的算法研究成果已经连续发表在机器人顶级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TRO)上,获得全球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像人类一样用手干活,正是中科硅纪的目标。可以说,随着四款智能灵巧手的问世,人形机器人也已经从“验证价值”走向“释放价值”的关键阶段。
从“聪明的手”到“能干活的机器
人”,当具身智能走向产业落地
如果说灵巧手作为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接口,它解决了“如何抓”、“如何放”、“如何感知物体”等关键难题,那么整机系统的协同控制,则决定了机器人是否具备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灵巧手具备精细操作与高自由度控制能力,它不仅是整机系统中承接AI意图、完成物理执行的关键一环,更是智能落地的起点。也正因如此,灵巧手与整机机器人并非割裂的产品线,而是从“能力构建”到“系统方案”的自然延伸。
而在推出智能灵巧手系列的同时,中科硅纪也发布了完整的机器人整机产品体系:“无际”、“无畏”以及“无忧”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这三款整机产品均是以中科硅纪强大的“上肢”能力为基石,搭载了自研的上肢核心部件和算法。
首先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无际”,全球首个斩获红点奖的轮式人形机器人。作为一款面向工业应用的“多面手”,“无际”配备了全向移动的轮式底盘,能让机器人具备灵活的路径规划能力,能够在空间复杂、通道有限的环境中高效移动和定位。
与此同时,它还搭载了多模态传感器系统,和自研具身智能算法,既包含端到端算法,又可选择可灵活部署和调试的分层模块化算法,结合中科硅纪十多年机器人领域的积累,可以实现多样化细分场景的快速部署和落地。
依托于中科硅纪自研的系列化灵巧手与机械臂等核心部件,“无际”具备高度自主的操作执行能力,可完成抓取、装配、搬运、分拣等多类型任务,具备真正的“动手做事”能力。目前,“无际”已和国内某头部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开展合作,在实际场景中进行验证和迭代。
其次是专为高风险、特种环境作业而设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无畏”。通过人机融合操作方式,可实现开放场景、开放任务、开放对象的真正意义上通用灵巧操作。
配备自研的CasiaHand Glove数据采集手套及全身运动捕捉设备,可精准复现操作人员的五指灵巧操作动作,结合机器人自主识别与操作能力,实现了行业领先的人机融合操作模式。
远程精准操作方式,彻底隔绝人员与危险对象、危险环境和危险人物的直接接触,同时保障了操作的可靠及稳定性。该机器人主要面向危险品处置、化学采样、电力巡检、排爆排险、警务安全等特种应用,精准解决行业要求机器人安全可靠的痛点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款替代人类进入危险区的“冲锋手”。得益于“无畏”的远程控制系统与多模态环境感知能力,作业人员可在安全区域通过视觉反馈与操作指令远距离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的效率与安全性。
最后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无忧”。相比传统服务机器人,“无忧”真正具备了“动手”能力,搭载中科硅纪自研的低成本灵巧手与机械臂组合模块,以及具身智能算法,让它不仅能说会动,还能完成精准操作与任务执行。其服务能力不再停留于“播报信息”或“导览引路”,而是深入参与到现实服务流程中,承担具体而实用的交付任务。
例如在医院,“无忧”能够为医生护士传送文件、为患者递送物品、自主上下楼进行跨科室协同;在办公楼宇里,它能够做到访客引导、接待迎宾、办公物品递送;而在教育或科普展厅,“无忧”也能够提供展品讲解、互动体验以及信息问询辅助。
这些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都得益于其升降式的结构设计。“无忧”能根据使用对象或任务场景的不同,自主调节操作高度,从而扩大其服务半径与交互范围。
能够看到,中科硅纪的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成熟的运动平台(轮式底盘、履带式底盘等),叠加先进的自研灵巧操作平台(仿生臂、智能灵巧手等),快速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产品整机方案,进一步证明了其技术理念的通用性和广泛适配能力。
它们不仅采用统一的架构设计逻辑,共享一套智能灵巧手技术栈与核心具身智能算法体系,同时也都具备高自由度操控能力以及远程实时协同控制。这种人机融合的能力,能够让中科硅纪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广泛适配复杂、动态、非结构化的应用环境。
场景才是检验技术和产品的试金石。无论是面对生产线的柔性需求,还是特种环境中的替代作业,抑或服务领域的人机交互,中科硅纪的整机方案都为当下的产业智能化,提供了一个兼具通用性与适应性的具身智能解决路径。
从“聪明的手”到“能干活的机器人”,中科硅纪已经推动具身智能走向了产业落地。
一双灵巧手
如何搅动具身智能的“万亿蓝海”?
继大模型与智能体之后,AI产业链迎来了新的风口: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也在2025年迎来了“量产元年”。这不仅标志着技术方向上的确认,也意味着政策与资源正加速向该领域倾斜。
事实上,与政策同频共振的,是资本市场的高度热情。高盛在最新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年出货量可达140万台,并将其定位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
而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创新价值和技术门槛最高的环节,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交汇的价值高地。
一方面,行业里既有整机厂商向下延伸,通过自研灵巧手来掌握关键环节的能力主权;另一方面,也有聚焦于传感器、电机、驱动等垂直领域的企业入局,围绕着柔性驱动、高密度伺服、腱绳机构等方向展开技术攻坚。
在这两条主流的行业发展路径之间,中科硅纪作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孵化的企业,长期聚焦机器人的上肢类人灵巧操作能力,以“灵巧手+整机”双轮驱动的模式切入,打通了从核心部件研发到整机系统集成的全链路。
首先,中科硅纪有着超过十余年的技术先发优势。作为灵巧手领域积累最深的企业之一,中科硅纪是国际较早系统性开展腱绳驱动灵巧手和灵巧手+AI研究的,过去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机器人“上肢”灵巧操作能力的技术突破。
例如针对功能性抓取生成面临的数据集稀缺、手-物接触关系模糊、对人工数据标注的高度依赖,以及低效率等问题,中科硅纪提出了基于精细化手-物接触表示的仿人灵巧手功能性抓取生成框架DexFG。该框架能够基于少量示例数据与任务目标,自动生成满足稳定性、功能性与适应性要求的多指抓取动作。
其次,中科硅纪也有着系统性的软硬协同能力。在具身智能的工程化落地过程中,软硬件的深度协同早已成为决定机器人系统能力上限的核心壁垒。
而中科硅纪既有自研整机平台与运动底盘,在硬件层面实现了对末端执行器(灵巧手)、传动机构与整机结构的高度融合。与此同时,在软件算法层面,也实现了“大脑”(智能决策)与“双手”(精准操作)的高效协同,从而赋予机器人“人类级”的操控能力与任务执行力。
相较于只聚焦某一模块或依赖外部组件集成的“拼装型”机器人企业,中科硅纪在产业路径上选择了一条更具技术深度与系统控制力的道路。
不止步于做末端或拼装机,中科硅纪的三款整机产品:“无际”、“无畏”和“无忧”,均基于自研灵巧手与控制系统打造。可以说,中科硅纪在“感知—决策—执行”这一核心链条上实现了全链路的技术闭环。这种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就在于,不仅能确保整机作业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也为其在柔性制造、远程作业等典型场景中的规模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自身能力和品牌效应的持续强化,中科硅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涵盖技术-商业化-管理等在内的行业顶级人才,团队不断壮大。除此之外,中科硅纪还有着立体生态的构建能力,与多家头部上市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在具身智能迈入产业化阶段的关键阶段,技术闭环只是起点,生态闭环才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变量。通过不断的产业深耕,中科硅纪已经建立起涵盖供应链、同业协作、客户企业应用在内的多维生态体系。
在供应链端,中科硅纪掌握灵巧手关键部件的可控性与交付能力,与具有国际领先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在同业协同上,中科硅纪也连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科研机构与整机伙伴,推动技术与标准的融合共创;在客户生态上,通过持续的场景部署与反馈机制,构建起产品快速迭代与商业转化的良性循环。这一系列生态布局,为其未来的规模化落地与商业拓展打下了系统性基础。
作为一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中科硅纪始终以“产品研发+场景落地”双轮驱动打造核心竞争力,不仅陆续获得了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认可,同时也奠定了稳固的市场口碑。除了在多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细分场景开始落地,中科硅纪的型号化产品矩阵也已在电商平台上线开售。
以场景为牵引、让意图能落地,中科硅纪以“灵巧手+整机”的成熟产品组合,为具身智能背后的万亿蓝海市场,开拓出一个可落地应用的商业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