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M外汇平台据悉,8月3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吨级以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首次完成远海石油平台的物资运输任务。被命名为“凯瑞鸥”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从深圳陆地起降点起飞,经过58分钟的跨海飞行,精准降落在150公里外的海上油气平台。载货内容包括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看似寻常的补给,但其背后却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在远海复杂场景中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长期以来,海上油气平台物资运输严重依赖直升机或大型补给船,成本高昂、调度效率低、受天气影响大。而“凯瑞鸥”此次飞行,几乎打破了所有传统条件限制——全电驱动、可垂直起降、不依赖跑道、不耗油、无人员搭乘,安全与效率同时提升。特别是在平台人力成本高企、供应补给时效要求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该模式的经济性正逐渐显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突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加速落地的重要信号。就在今年,多个省市相继发布了低空空域开放试点政策,涵盖城市内短途物流、支线通勤、农林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此次“凯瑞鸥”的应用,不仅打通了远海这一高壁垒场景,更让低空物流从概念走向实用,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运营范式。
而从宏观视角观察,此次应用更有可能成为撬动低空经济百亿级别市场的引爆点。根据多家咨询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被视为最具商业化潜力的细分方向之一。当前,全球已有超过250种eVTOL原型机在研发,中国企业正逐渐从模仿跟随走向技术自主。
但商业化真正落地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空域审批、安全标准、监管机制、充电桩布设与空管体系适配等。此次“凯瑞鸥”在超百公里、非城市、海上空域场景中率先落地,恰恰避开了低空经济在城市内试点所遇到的监管阻力,也给了行业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参考——先做“海空融合”与“边远场景”,再逐步拓展到城市通勤和物流网络。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跨海飞行不只是一次技术验证,更是低空经济从试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前哨战。下一步,无人驾驶、重载飞行、多点编队、自动返航等能力的迭代,将决定低空物流未来商业模式的边界。而此次由中国海油与本土飞行器企业联合完成的突破,无疑将对国内相关整机制造、动力电池、复合材料、智能控制与导航系统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持续正向推动。
电动飞行器未来是否能像电动车一样,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一极?而低空经济,是否会在政策、技术和场景的合力下,迎来真正的商业爆发点?“凯瑞鸥”的第一次远海飞行,或许刚刚揭开了答案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