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想在散场时挤进来的小老弟,就是我们的邻居——印度。
从1998年起,美国和俄罗斯带个头,十几个国家一块儿,跟搭乐高似的,一块一块把舱段往天上送,最后拼成这么个重四百二十多吨、造价超一千五百亿美元的庞然大物。
在二十多年的时光中,它就好像一座一直都不休息的哨所一样,一直牢牢地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轨道上面,默默地看着无数次的日出以及日落,很多航天员在这儿生活和工作,进行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实验,给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以说,它曾是人类团结协作的巅峰之作,
如今的国际空间站,就像一辆跑了二十多年的老爷车,浑身都是毛病。尤其是俄罗斯的舱段,三天两头“漏气”,管道老化、零件磨损……宇航员们几乎成了“太空管道工”,每天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找bug、打补丁。
维护成本更是个无底洞,每年光是“续命”就要烧掉几十亿美元!
美国大手一挥:累了不玩了!2030年之前我就撤资,以后这活儿交给马斯克、贝索斯他们这些私人老板去干。
俄罗斯我们准备另起炉灶,自己建一个新的空间站,大概2028年就开工!
曾经承载人类梦想的“奢华邮轮”,眼看两位船长欲放弃它,众人都忙着找救生艇,准备体面道别,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俄罗斯的资深太空专家,在采访里不经意地扔下了一颗“炸弹”:“也许印度会带着它的新船加入。”
一句话让整个航天圈都炸了锅!印度?那个连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没搞定的印度,要来接盘国际空间站?这剧本连好莱坞都不敢这么写啊!
提起印度航天,你或许会想到成功登陆月球南极的“月船3号”,还有早些年探测火星的大举措,确实在无人探测这一块儿,印度干得还挺来劲的。
太空载人飞行,考验的是一个国家从火箭、飞船、生命保障到航天员训练、测控救援等一整套工业体系的实际能力。而印度在这方面明显有短板。
他们展开的载人航天项目称作“加甘扬”,其中文意思是“天空之舟”,这个名字听着很响亮,在2018年的时候,莫迪总理就亲自宣告,打算在2022年之前把三名印度宇航员送到太空。
口号喊得山响,结果呢?一拖再拖,
到现在为止,这艘“天空之舟”连一次正式的没有载人的飞行测试都还没开始,并且航天员的用于逃生的系统、维持生命的系统等那些对生命安全很重要的关键设备,依然在实验室里不停地进行调整和试验。
印度航天局(ISRO)信心爆棚,宣称一旦首飞,就要把宇航员在天上留足3天!这步子迈得,比当年美俄首飞,甚至比我们“神舟五号”杨利伟那一天的任务,都要激进得多!
既然技术还没到位,那为什么俄罗斯专家会提到印度?印度又为什么对这个即将“报废”的空间站如此上心呢?
实际上谜底挺简单的,这是条“反超的近路”,自己去弄空间站?那成本太高了,印度没那么多多余的钱,怎么能随便就花上1500亿美元。
自己从头开始做载人航天的全部流程?太慢了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了二三十年后才有了“天宫”印度等不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拎包入住”,
只要能把自己的“加甘扬”飞船对接到国际空间站上,哪怕只待一天,印度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看!我们也是能把人送上空间站的航天强国了!”
风险小收益多还能马上在国际上有存在感,不用再走之前那些特别难的基建阶段,
就在前不久,一位印度宇航员,搭着美国的“顺风车”,已经去国际空间站执行过任务了。虽然核心技术是美国的,但在宣传上,这可是印度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的太空协作,已经不只是谁有能力谁参与这么简单了,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选边站的事情,美国带着一群小弟搞“阿尔忒弥斯协议”,想独占月球,我们中国的“天宫”也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
印度处于中间位置,一心想着两边都讨好,还急于去证明自己,那处境其实颇为微妙,想要搭上国际空间站这趟“末班车”,可不单单是技术得符合要求,还要看美俄俩“老大哥”的脸色。
说到底对于一个连成功载人发射都还没考下来的新手,就急着想开上这艘即将退役的国际空间站,多少有点不切实际。
印度的“苍穹之舟”,到底能不能飞上天,还是会在地球的发射台上停着?
目前来看,梦挺大,但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