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傅利叶GR-1机器人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评估和训练辅助。同时,它还在真实场景应用中不断迭代人形机器人的交互及智能能力,助力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及全国医院、社区推广;
在国内某钢铁工厂,华院计算打造的智能化表面缺陷检测平台对严重缺陷的检测准确率已超95%。该平台不仅为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光伏、锂电池、塑料等工业领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方案;
大飞机研制是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打造的“飞知”大飞机知识智能化引擎,已累计为大飞机设计师提供了超29万次高价值服务,助力大飞机设计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
浦东垂类模型应用独树一帜。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浦东垂类大模型典型场景,一方面在行业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应用,为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落地提供“浦东方案”;另一方面,其以六大“硬核”产业为基石的产业链生态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提供从核心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要素。
不久前,浦东科经委面向垂类场景应用方和模型能力提供方征集的《2025浦东新区垂类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发布。该案例集展示了浦东37个垂类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医疗康养、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建筑、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多个赛道(详见文末表格)。记者了解到,目前,浦东AI产业规模已超1600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约为40%;大模型领域,200余家垂类模型相关企业选择与浦东同行,其中28款大模型产品已经完成备案或登记。
建筑、航运、康养等垂类模型,率先在浦东落地标杆示范
傅利叶国内首个“人形+康复”概念应用场景、国内领先的燃气行业安全大模型系统“智网灵析”、中远海运全球首个航运大模型评测数据集……多个垂类模型典型应用创下“国内首个”“全球首个”的纪录。浦东已经成为垂类模型应用率先落地的“试验田”。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在工厂、危险场景替代人类从事重复劳动的场景被视为最有可能落地的领域。但是浦东人形机器人企业傅利叶用十年时间在康养领域开辟了应用。该企业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康复中心联手合作,量身打造了国内首个“人形+康复”概念应用场景,并于今年5月揭牌成立了“具身智能康复港示范中心”。
在细分领域做出差异化的产品,除了技术上有核心竞争力,还需要企业对行业有足够深入的认知,并在产品功能和商业模式上持续不断地深耕。
“与传统工业场景不同,在康复和养老场景,机器人要能够帮助人,具有交互性,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在康复领域扎根十年,傅利叶创始人顾捷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康养领域开辟了一片蓝海。导诊咨询、认知康复训练、上肢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重建、远程康复……作为国内率先基于机器人技术构建的智能康复解决方案,“智能康复港”整合了由傅利叶自主研发的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
浦东垂类模型标杆性应用还在于行业的广泛影响力。在交通、建筑、制造等基础性行业领域,“链主”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航运垂类大模型平台Hi-Dolphin,构建了全球最大航运语料库,涵盖178本专业教材、5900余份权威文件等,总数据量超200GB、45亿Token,并构建了全球首个航运大模型评测数据集。目前该平台已支撑20余家省级以上单位数字化转型,创造业务产值超2亿元,成为航运业数智化转型的示范标杆。
在建筑领域,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两款垂类模型应用纷纷入选。其中“云工大模型”针对专家问答、图纸理解、方案编审、损伤检测、变形监测等核心应用场景,形成“云工·答——Construction-GPT”“云工·算——施工智算平台“云工·案——施工方案智能生成云平台”等一系列行业首发垂类大模型产品,为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方案。
在能源领域,由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打造的燃气安全垂域大模型——智网灵析,是国内领先的燃气行业安全大模型系统。它面向管网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智能问答、数据查询、安全隐患排查等服务,其技术架构具备较强的通用性和可拓展性,可复用于城市燃气、工业能源等多个能源基础设施场景。
从研发到落地,孵化垂类大模型的“硬核”底色
大模型在细分领域落地应用更需要市场需求为其提供商业化助力。在37个浦东垂类模型典型应用案例中,不少模型应用根植于浦东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等“硬核”产业。浦东“硬核”产业将为垂类模型应用提供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等创新要素。
刚刚将总部落户浦东张江的爱集微自主研发了集成电路行业大模型JiweiGPT,并在业内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应用。据悉,基于大模型的ICT咨询专家智能体集群服务,JiweiGPT现已服务用户超530万,并将拓展至金融、制造等领域,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与风险分析服务。该项目已入选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大模型赋能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揭榜挂帅项目。
爱集微创始人兼董事长老杳(王艳辉)表示:“我们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目前集成电路行业大模型JiweiGPT已深度赋能核心业务线。未来将依托浦东张江的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布局产业服务、AI大模型创新和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三大方向,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浦东张江的产业链非常丰富,从软件算法到硬件,不出张江就可以把机器人产品组装起来。”上海绘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贾学锋表示。由该企业研发的桌面式智能陪伴机器人“小白”,搭载自研垂直养老陪伴大模型,具备深度语境理解与生成,能够精准识别老年人语言特征,是中国首款具备主动对话能力和个性化互动的智能陪伴机器人。
智能网联汽车同样是浦东优势产业之一。浦东无人驾驶立法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则为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法规支持和技术验证通道。绿野行踪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吴江)联合打造的L4级自动驾驶场地智驾车,创新性融合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其代表产品智驾游览车GT-C4是全球首款具备高阶自动驾驶能力的载人场地车,聚焦封闭和半封闭园区类场景,广泛服务于智慧景区、乐园、公园等低速短驳出行需求。
极豆科技打造的汽车座舱大模型“极豆沧海”不久前正式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目前,极豆科技已落地超20个车载AI项目,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座舱数字生态数据库,识别准确率超95%。此外,极豆科技还与国际知名芯片厂商合作推动端侧推理与本地大模型创新,为整车厂提供可规模化落地的智能座舱整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