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同人商盟创始人周维钧,硬科技的"时间捕手"——在技术与人性的交叉点,捕捉改变世界的可能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同人商盟北京总部的会议室里,52岁的周维钧放下手中的咖啡杯,腕表的金属光泽与身后墙上的世界地图交相辉映。这张覆盖43个国家标记的地图,记录着他过去13年里在硬科技投资领域的“时间轨迹”——从印度农田到德国实验室,从印尼海岛到中国西南的产业园,他像一位精准的“时间捕手”,总在技术萌芽的关键节点入场,用耐心与资源浇灌出改变行业的力量。
从“普惠”到“硬科技”:投资基因里的“人本主义”
如果说周维钧的投资哲学有一条清晰的主线,那一定是“人”。
1973年出生于北京的他,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后赴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博士——这段“技术底色”的教育经历,让他对科技的本质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技术是工具,但最终要解决人的问题。”
这种认知在他早期的职业经历中被进一步强化。2003-2010年,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亚洲区投资总监,他主导的“普惠金融”项目覆盖12国,亲眼见证金融工具如何打破地域与阶层壁垒,让千万小农户、小商户获得发展机会。“那时我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投资,不是追逐短期暴利,而是找到能与时间做朋友的‘刚需’。”
2010-2012年在高盛亚洲私募股权部的经历,则为他补上了“早期投资”的关键一课。“高盛教会我用资本视角看企业成长,但东南亚科技企业的早期投资经历让我更确信:硬科技的突破往往需要5-10年的沉淀,而市场最缺的,是愿意陪企业‘熬时间’的投资人。”
2012年,周维钧创立同人商盟,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投资理念,聚焦硬科技赛道。“硬科技不是炫技,是能解决真实痛点、创造长期价值的技术。”他说,“我的工作,就是在技术的‘时间窗口’出现时,成为第一个推门而入的人。”
捕捉时间的艺术:12家独角兽背后的“慢逻辑”
在同人商盟的投资清单上,12家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史,正是周维钧“时间捕手”能力的最佳注脚。
2016年,当印度农业科技公司Ninjacart还在为“如何让分散的农户对接城市供应链”发愁时,周维钧带领同人商盟成为其领投方。“印度有2.6亿农户,但传统供应链损耗率高达30%,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连接’问题。”他回忆,团队用6个月时间跑遍印度17个邦的农田,验证Ninjacart的“产地直采+数字化分拣”模式——如今,这家公司估值超10亿美元,直接服务300万农户,将损耗率压至5%以下。
2025年,自动驾驶算法赛道正处“百团大战”,同人商盟却将筹码压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上。“当时很多机构在追‘硬件’,我们更关注‘算法的普适性’。”周维钧解释,团队用18个月跟踪其在复杂路况下的测试数据,最终判断:“这是能让自动驾驶从‘实验室’走向‘真实道路’的关键技术。”2023年,该公司获丰田战略投资,估值飙升至85亿,印证了他的判断。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印尼“光盒子”储能项目(解决海岛缺电难题)、德国NeuLink脑机接口(推动医疗场景落地)等案例中。“硬科技投资像培育果树,你得在种子刚发芽时就识别出它的品种,然后浇水、施肥,等它慢慢结果。”他笑言,同人商盟的投资周期平均长达7-10年,“我们不追风口,只等‘时间的玫瑰’。”
从“资本”到“生态”:做技术转化的“催化剂”
如果说早期投资是“选种”,那么推动技术转化则是周维钧的另一重身份——“技术落地的服务员”。
自2016年起,同人商盟发起“硬科技开放日”,至今已举办9届,覆盖全国12个产业园。2023年遵义站的故事尤为典型:当地一家电池厂因散热材料成本过高面临瓶颈,开放日现场,周维钧团队牵线引入其投资组合中的一家新型材料企业,仅3个月就定制出解决方案,生产成本直接降低18%。“投资不是终点,而是连接技术、资本与产业的起点。”他说。
为了让这种连接更高效,同人商盟还创建了“同人全球创新基金”,构建起覆盖2000+技术专家的资源网络。“我们有一个‘技术需求池’,企业遇到的难题会被拆解成‘技术关键词’,然后在专家网络中匹配解决方案。”周维钧举例,某农业科技企业需要抗虫害的基因编辑技术,基金3周内就对接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团队,“这就是生态的力量。”
时间捕手的自白:“慢”是对科技最大的尊重
采访尾声,周维钧指着办公桌上的老式机械表说:“这是我博士毕业时导师送的,他说‘电子表能精确到毫秒,但真正重要的时间,要用耐心丈量’。”
在他看来,硬科技投资的“时间哲学”有三重维度:
技术周期: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硬科技往往需要5-10年,急不得;
社会价值:真正的创新要解决“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农业供应链、能源存储、脑机医疗,这些需求不会随风口消失;
长期主义:资本的耐心,是科技企业最稀缺的“燃料”。“我们算过一笔账:同人商盟投资的企业中,80%在天使轮就已入场,而它们的平均IPO周期是9年——这不是‘慢’,是对科技规律的敬畏。”
窗外的天色渐暗,世界地图上的标记在暮色中依然清晰。对于这位“时间捕手”而言,下一个目标早已明确:“未来5年,我们会在新能源、生物科技、量子计算领域加大布局。”他停顿片刻,补充道,“但不变的是——我们依然会在技术的萌芽期出现,陪它们走过最艰难的‘时间峡谷’。”
毕竟,改变世界的科技,从来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捕捉时间的人,终将被时间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