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在本届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上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创新与产业落地论坛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施水才围绕“数据+智能”双轮驱动模式,阐述如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与AI规模化应用,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施水才首先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热点话题,提出差异化见解:“对传统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更多是场景驱动的数实融合;而对软件和AI从业者来说,‘超级个体+数字员工’便是新生产力形态。”
数据:比算力更稀缺的核心资源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数据已比算力更稀缺。”施水才直言。他从四大维度阐释这一判断:其一,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及系列国家级计划已凸显其战略地位;其二,算力决定AI运行速度,而数据决定其输出精度;其三,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算力价值释放效率;其四,高质量数据,尤其是行业数据,因获取难、加工难、流通难,成为市场供给的突出瓶颈。他举例称,美国高质量数据集公司估值达百亿美金,印证了数据资源的稀缺性与高价值。
大模型与智能体:释放数据价值的核心引擎
施水才将数据价值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被看见”(数据库、报表展示),到“被预测”(个性化推荐技术),再到当前的“被自动完成”——依托大模型与智能体实现内容生成、自主决策和智能行动。
他指出,大模型是“数据到知识的认知引擎”,通过语义理解与数据融合,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复用的知识资产;智能体则是“知识到行动的执行中枢”,如同智能驾驶的L1至L4级进阶,从响应式交互逐步升级至自主决策。二者协同进化形成的“人机协作新范式”,能有效破解数据沉睡、信息割裂等行业痛点,带来效率革命、深度协同与生态延伸的三重价值。
智能体经济:赋能千行百业的未来趋势
谈及AI技术落地路径,施水才强调,释放数据价值需四大关键要素:高质量数据、可信垂类模型、可执行智能体及顺畅的人机协同。他认为,当前政策支持、资本关注与行业需求共振,推动行业智能体进入发展“春天”,正从“能用”向“好用”跃升。
施水才的演讲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以数据为基,以智能为翼,通过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协同,推动AI技术在千行百业规模化落地,最终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记者:霍亮
审核:董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