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科技赋能,陆海接力,赣榆“海上粮仓”向深海挺进
7月27日6时许,连云港赣榆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内,一尾尾三文鱼苗在15.7℃的恒温水池中游弋,养殖主管许津瑞穿梭在三文鱼盐化养殖基地,监测关键数据,精准指导投喂方案。
“这批鱼苗受精卵于3月从国外引进,经过淡水孵化、海水驯化后,将‘搬家’到深远海工船‘苏海1号’,在黄海冷水团继续生长,半年后体重达5公斤便可上市。”赣榆农发集团副总经理周兴算了一笔经济账:“采用这套循环水养殖系统后,用水量减少90%,渔药使用量降低80%,养殖成功率提高20个百分点。”
一尾三文鱼的成长历程,正是赣榆区“海上粮仓”向深蓝海迈进的生动缩影。赣榆拥有45.71公里黄金海岸线,海洋捕捞船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然而,传统近海养殖面临资源约束、空间受限等挑战。如何破局?赣榆以“陆海接力”的养殖革命作答,用科技创新的钥匙打开深蓝宝库,正将“海上粮仓”的蓝图从近岸浅滩铺向远海深蓝。
破局从产业链源头开始。赣榆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的养殖车间如“种苗摇篮”,南美白对虾、银鲳鱼、三文鱼等优质品种在这里由智能系统精准调控而茁壮成长。“‘循环水+活菌净化’技术,相较于传统流水养殖,产量提升3至5倍,节水10倍以上。”周兴说,项目全面达产后,将年产南美白对虾5500吨、三文鱼苗种200万尾、名优鱼苗1000万尾,为深远海养殖源源不断地提供“赣榆种源”。
有了优质种源,如何走向深蓝?赣榆给出“陆海接力”的创新方案。
6月26日,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标志着赣榆深远海养殖迈入“工程化时代”。这艘249.8米的“海上智慧牧场”可载8.3万立方米水体,配备先进水质监测、自动投饲等智能系统,可实现“即捕即加工、24小时直达市场”。
“它像一座移动的养鱼工厂,夏季去黄海冷水团避暑,冬季南下越冬,台风天还能‘带着鱼儿避险’,彻底摆脱了近岸养殖面临的自然风险。”江苏连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明形象地比喻道。该船全年满载养殖可产出3200吨约80万尾三文鱼,明年端午首批产品上市后,国产三文鱼价格有望更亲民。
工船之外,另一批“深蓝利器”正加速布局。在海头港梁沙码头,一组橙黄色“巨环”正在工人们的组装下逐渐成型。这些周长60米级HDPE重力式网箱,是赣榆发力深远海养殖的“新武器”。“今年我们计划投放12个同规格网箱,目前已组装完成6个。这些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网箱将通过铆钉连接,预计8月初完成8个网箱的投放工作。”赣榆农发海洋产业发展集团技术部经理徐利永说。
目光转向距离海岸15海里的秦山岛东部海域,首批投放的HDPE重力式网箱已投入运营。“它能抵御12级台风的侵袭和3米高海浪的冲击,使用寿命10—15年,具备极强环境适应能力,在-20℃至40℃的温差范围内能稳定工作。网衣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并特别喷涂抗黏附涂层,能大幅减少水生生物附着,适配当地海况条件。”徐利永介绍。
今年以来,赣榆在深远海设施建设上多点突破:总投资15亿元的赣榆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加速推进,前期建成的20栋工厂化养殖车间已投入使用;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立方体人工鱼礁1900个、六边形人工鱼礁200个,多功能监测管理系统同步建成;养殖水体4万多立方米的大型智能深海桁架网箱平台,正开展可行性研究,计划投资6500万元打造远海养殖堡垒。
“没想到两会期间提出的‘搭建海洋苗种繁育平台’建议,这么快就落地了!”赣榆区政协委员苏仕功难掩激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是赣榆政协关注的重点课题。赣榆区政协主席臧国徽说,从推动海头镇电商产业园崛起,到加速HDPE重力式网箱投放与“海上牧渔城”项目建设,一件件提案正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靠海吃海”的千年智慧,始终是赣榆经略海洋的根基所在。随着“陆海接力”养殖模式走向成熟,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支撑的“政企研”协同实践,为传统渔业向现代化产业跃迁注入澎湃动能。依托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等载体,赣榆区构建起“陆基育苗—近海驯化—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2024年,赣榆区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83.66亿元。(赵芳 黄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