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元年,万吨项目落地冲刺
2025年三季度,全球首个万吨级硅碳负极项目即将在内蒙古开启试生产。这标志着硅碳负极技术正式迈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该项目采用清华大学开发的硫化床包裹技术,生产第三代新型CVD硅碳负极材料。这种结构能有效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
在实验室测试中,该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与循环稳定性显著提升。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占地400亩,规划分三期建设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及配套产线。
一期工程投资6.16亿元,建设年产2000吨硅碳负极材料及相关设施。二期预计2026年开工,年产能扩大至8000吨;三期2028年前启动,计划建设1万吨产能。
产业扩张浪潮已全面铺开。昱瓴新能源一期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产线已达产,二期工程产能将提升至3万吨。天目先导已建成年产8000吨高端硅碳材料生产线,未来规划产能高达15万吨。
贝特瑞新型气相沉积法硅碳产品获得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全球主流动力客户认可,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其硅基负极有效产能达5000吨,2028年将形成约5万吨/年产能。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硅碳负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亿元,2030年将超过500亿元,中国市场预计占据70%以上份额。
技术破壁,多孔碳载体化解膨胀难题
硅材料的致命弱点曾阻碍其商业化进程——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率高达320%,而石墨材料仅12%。
这一膨胀导致硅颗粒断裂粉化,电池循环寿命骤减。多孔碳载体技术的突破成为化解膨胀难题的关键钥匙。
多孔硅中的空隙空间能有效减轻锂在硅颗粒中嵌入和脱出时引发的体积效应。空隙还加快电解液浸润,提高锂离子传输扩散效率,增强材料导电性能。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将SiO2与Mg粉混合,通过惰性气体焙烧和酸洗工艺,制备出具有3D大孔结构的硅负极材料。该材料循环800次后仍保持超过1000mAh/g的容量。
在内蒙古硅源新能项目中,清华大学的硫化床包裹技术将纳米硅颗粒均匀嵌入多孔碳基体中。碳骨架如同蜂巢结构,为硅颗粒膨胀预留缓冲空间。
该材料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30%,新能源汽车在不增加电池体积情况下实现续航提升20%以上。
预锂化技术同步突破首次效率瓶颈。硅材料的首次充电不可逆循环损耗最高达30%,远高于石墨的5-10%。通过在正负极材料中添加预锂化添加剂,有效补偿首次循环中损失的锂离子。
高端车型,电动豪华阵营的续航武器
梅赛德斯-奔驰电动G-Class的电池舱内,一场材料革命正在发生。2025年款车型将搭载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能量密度比现有石墨负极电池高20%-40%。
该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负极材料来自美国Sila Nano公司——一家奔驰2019年就已战略投资的硅基材料初创企业。
高端车型率先应用硅碳负极的逻辑在于:一方面,豪华车价格带能消化硅碳负极较高的初期成本;另一方面,长续航是豪华电动车的核心卖点,硅碳负极的能量密度优势可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高端车型销量增长或能将带动硅碳负极需求进入爆发通道。
从实验室纳米级的材料突破到万吨级工厂量产,从高端车型试水到新能源汽车普及,硅碳负极的产业化浪潮正从技术高地奔涌向商业海岸。
【声明】本文数据内容基于网络整理,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