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印度的手机市场真的迎来了自己的一次大胜利吗?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真相。
首先,必须明确指出,印度确实在美国手机市场中占据了首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印度品牌”真正崛起。实际上,这一“胜利”的背后,主要还是依赖于苹果、小米、三星等中国和外资品牌。这些品牌虽然在印度设立了生产线,实现了“印度制造”的标签,但它们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设计依然源自中国或其他国家。因此可以说,印度目前更多的是一个组装车间,真正的技术控制和高利润仍然掌握在中国或外资手中。这种情况使得印度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显得尤为有限。
在如今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苹果为了降低政治风险,开始着手推动其生产线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替代选项,承担了iPhone、iPad等产品的部分生产任务。数据显示,到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制造的手机在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从13%猛增至44%,意味着一年间增长了240%。这一势头引起了其他厂商的注意,三星和摩托罗拉等品牌纷纷增加在印度的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这样的变化使得中国制造的市场份额下降至25%,越南的份额上升至30%。然而,要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印度制造的胜利”,似乎并不准确。更恰当的表述是,苹果通过降低风险,顺势让印度借机攀上了热度的高峰。
尽管市场的繁荣似乎一片向好,但背后潜藏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首先,印度的供应链并不完善,关键元器件往往需要依赖进口,很多部件依然来自中国。其次,在工人培训与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印度的代工厂良品率远不如中国沿海地区一些成熟的工厂。与此同时,本土品牌如Micromax、Lava等几乎完全被中韩品牌所挤压,声音微弱。此外,印度的政策环境也并不稳定,频繁的“税务稽查”或“技术合规整顿”使得外资企业在投资时愈加谨慎。因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波“印度制造的崛起”不过是在政治与贸易政策推动下产生的结构性错位,而非其产业实力的全面胜利。待到中美贸易关系缓和,苹果的主生产线或许还将逐步回流中国或越南。
从短期来看,印度无疑享受到了不少红利。其背后的原因包括低人口成本、丰富的人口红利,以及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的政策支持。同时,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在积极拉拢印度,试图利用其来对抗中国。然而从长期来看,印度制造的发展天花板却显得非常明显。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教育水平及技术工人储备不足、产业链整合能力弱,这些都是制约其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因此,专家普遍认为,印度作为补充存有空间,但无法完全替代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的制造业棋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依旧重要。近年来,中国制造向高端化转型,积极布局芯片、自主操作系统、国产屏幕和自助相机模组等领域;各大自主品牌如华为、荣耀和小米在全球市场上的市占率不断上升;同时,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调配能力更是远超印度和越南。此外,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还有足够的“内循环”空间来支撑其制造业的发展与进化。
正因为如此,即便苹果将部分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尽管“组装线”可以迁移,但“核心科技”和“产业链大脑”却是无法搬走的。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莫迪当然会为“印度制造”和“招商引资”的成就感到骄傲,但称其为击败中国制造则显得颇为乐观,甚至可能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且这也取决于中国是否愿意加大竞争力度。
最终,决定未来制造版图的,不仅仅是成本,更有赖于技术、体系和人才。从根本上而言,印度虽然可以短期内以“组装厂”的身份占得一席之地,但在全局发展上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印度在美国手机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更多地是苹果搬厂和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而核心技术、关键零件和大脑控制权,依旧牢牢掌握在中国与欧美的巨头们手中。因此,可以说,这并不是印度打败了中国,而是在国际博弈的背景下,产业链进行了“政治性的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