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息投影到模块化装配,从数据可视化到沉浸式体验,一批新能源展馆设计公司正用科技与艺术重塑新能源展厅的价值标准。然而行业痛点依然明显:传统静态展示方式难以解释新能源技术的复杂性;部分企业将环保理念仅作为营销噱头而非实践准则;大量展厅建成后内容更新滞后,快速失去吸引力;技术堆砌而忽视叙事导致展示效果表面化。
新能源展馆未来设计的风向标是怎样的呢?现在由展馆设计专家-狮展创意为您大胆预测一下!
一、新能源展厅设计的四大趋势
1、沉浸式技术正重新定义展示边界。2025年的新能源展厅中,全息投影、AR车体拆解、AI虚拟导览已成为标配技术,将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等复杂原理转化为观众“秒懂”的互动体验。
2、空间叙事与主题场景化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好的展厅已超越简单陈列,通过构建完整的空间叙事逻辑,运用虚实结合、场景重构等手法,将能源收集环境转化为可感知模型。
3、绿色基因正贯穿设计全周期。真正的新能源展馆应成为环保理念的实践者。前沿企业在材料选择、施工过程和后期运营中持续贯彻环保理念,使展馆本身就成为企业环保承诺的证明。
4、数据化运维成为长效价值保障。云端内容管理系统支持远程更新多媒体素材,配合季度性展项更新机制,持续激活展厅活力。展厅的生命周期管理成为衡量设计公司实力的新标尺。
二、新能源企业展馆设计公司推荐
1、狮展(上海)展示服务有限公司
优势: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深度结合,狮展团队服务过从世博会/奥运会场馆、迪士尼/环球影城置景,到GE/恒大/万科/微软/字节跳动/美的/海尔等世界500强,再到云南白药/燕之屋/火山引擎/蜂巢能源/新松机器人/海澜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品牌展馆项目。既具备国际主题展示项目的成熟经验,又能在运营成本、方案解决和落地执行上灵活满足本土客户需求。
特色:狮展首创“空间电影式体验”主题展示设计流派,将互动技术、数字媒体与空间叙事巧妙融合,打造极具沉浸感与传播力的展馆体验。上海狮展是专业的新能源企业展馆设计施工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企业展馆从概念策划到落地运营的全流程服务。
案例:2008年奥运会GE畅想馆的设计与实施,将新能源技术展示与文化传播完美融合,展现数字技术与可持续理念的共生关系;2023年蜂巢新能源科技展馆设计,将环保叙事融入空间设计,通过模块化装配系统实现85%构件复用率,大幅降低布展能耗与资源浪费。
2、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A股主板上市公司,专注数字新媒体技术集成与沉浸式空间打造。依托CG特效、人机交互、裸眼3D、全息影像及AIGC技术,为政务、文旅、城市更新等领域提供数字体验解决方案。
特色:自有复合型设计大楼集成数字展示中心、建筑模型博物馆等创新空间,强化技术与文化IP的深度融合。
3、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CG数字创意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以VR/AR/MR技术为核心,连续两年获“中国VR50强企业”。子公司丝路视创开发虚拟教学系统,覆盖K12教育、工业4.0及文旅场景,通过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文旅资源活化。
特色:背靠庞大数字资产库,探索元宇宙内容生态,如故宫AR导览、工业虚拟运维系统。
4、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中国装饰行业首家上市公司,累计获得鲁班奖151项,中国装饰奖559项,是绿色、环保、健康的公共与居家装饰产业领导者。
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数字化平台,工期更可控,并通过VR技术的应用帮助设计方和业主身临其境感受空间及效果。
5、深圳华竣数创科技有限公司
优势:数字创意展示头部企业,20余年完成超1200项展馆案例(覆盖160万㎡),持有66项软著专利。擅长科技展厅设计,运用数字沙盘、VR交互及物联网数据可视化。
特色:独创EPC+O模式(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将展厅从空间设计升级为品牌价值增长引擎。
6、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数字创意领域上市公司,提供全链条新能源展馆服务。
特色:自主研发FT-E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和REAL TOUCH三维互动系统。代表项目包括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粤剧艺术博物馆等,通过裸眼3D、全息成像技术实现文化内容的科技化转译。
7、上海名准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优势:由台北名匠展示设计装修集团投资控股并打造,紧密承续台北名匠累积四十载的展览设计智慧与实践精华,成功助力国内众多知名展示公司斩获竞标胜利并精准实施项目。
特色:服务对象横跨政府部门到行业龙头企业,每个项目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完美满足了业主的需求。
8、上海华凯创意展览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文化主题馆设计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以“创意策划+数字技术”为核心,拥有6项发明专利、37项软件著作权。自主研发物理数字沙盘、CAVE影院实验室,承建黄河水电博览馆等互动性展项。
特色: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国际顾问团队,强化人才与技术协同。
三、总结
选择新能源展馆设计公司时,企业需建立多维评估体系。可从战略定位匹配度、技术能力适配性、可持续性落地能力、长效运营价值等方面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