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
就像18世纪的蒸汽机曾轰然撬动了农耕社会的地基,今天,人工智能正以更安静却更彻底的方式,重塑人类社会的根基——
它不是只改变我们的生产工具,而是在直接改写“智能”这一人类赖以自豪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智能本身变得廉价且可无限复制,我们这些以智能为傲的“智人”,又该何去何从?
第一幕:智人崛起,是靠“认知的突变”
我们今天被称为“智人”(Homo sapiens),拉丁文意为“有智慧的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让智人脱颖而出的,不是更强壮的肌肉或更锐利的牙齿,而是一场认知革命。
这场革命让智人能够:
制造工具:不只是使用自然物,而是创造工具去创造更多工具;
讲故事:构建虚构的神话与秩序,形成协作;
传递知识:通过语言、符号与书写,进行跨代传承。
这种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操作能力,让智人从一个普通的生物物种跃升为地球的主宰。
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份“智能”,如今正在被机器复制和超越。
第二幕:三次工业革命,把“体力”变成廉价资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蒸汽机释放了机械力量,让人类从体力劳动中部分解放出来。农民转为工人,肌肉不再稀缺。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与流水线):标准化、批量化、全球贸易,使物质商品极度丰富,“物”的价格下降,资源社会走向消费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计算机和互联网把信息处理能力分发给每个人,塑造了数字时代。
这三次革命的核心都是:降低“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
而到了今天,第四次革命——智能革命,正在把“智能”本身变成一种极低成本、可随意调用的资源。
就像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搬砖,如今每个人都可以用AI完成认知任务。
第三幕:智能革命,让智能通货膨胀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再是对“重复性工作”的替代,而是对“智能工作”的系统性代替。
举个例子:
写代码?GitHub Copilot 自动生成。
写文案?ChatGPT 一键生成。
做设计?Midjourney、DALL·E 让每个人都成视觉艺术家。
数据分析?AI 可以从百万级数据中挖掘模式。
这些工具不仅做得快,而且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智能,正在变成一项“通货膨胀”的能力。
这意味着:
人类过去引以为傲的“思维能力”,在今天的市场上正迅速贬值。
第四幕:人的智能,反而被结构性钝化
更讽刺的是:当AI越来越“聪明”,我们自己却越来越“懒惰”。
不再主动思考,因为AI会告诉你答案;
不再深度阅读,因为总结提要触手可及;
不再构建知识网络,因为检索比记忆更高效;
不再训练逻辑思维,因为预测和决策都能交给模型。
久而久之,我们放弃了对“心智”的锻炼,退化为只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生物。
更讽刺的是,这种退化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越依赖机器的思考,机器就越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机器越智能,人类就越容易放弃思考。
世界自此发生分野:
A人工智能正通过不断演进的注意力机制,变得更专注、更目标导向、更具长期思维;而人类却在汹涌的生成式内容中愈发迷失,变得迷茫、割裂,碎片化。
第五幕:智人的未来,会是什么?
面对廉价无限的外部智能,人类的出路并不是与AI竞争谁更聪明——那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真正的出路,是逐步构建三种能力,参考《》。
除了这三种能力之外,智人从万物之中脱颖而出、建立人类世界,还靠的是合作。
我们必将和AI结合,必将从“使用工具”,变成“协作进化” 。未来不是“AI替代人”或“人淘汰人”,而是“人+AI”的协作体,一种新型的“认知结盟”,像赫拉利所说的“混合智能物种”。
但前提是,你本自具足。你具有基本的思辨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审美、能欣赏复杂事物。不然,你只会沉沦在信息过载之中。
结语:当智能不再稀缺,我们该如何成为人?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问:“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人如何面对技术。”
当人工智能无限蔓延,当智能变成最不值钱的资源——我们的任务,反而是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拥有的智能”。
或许,智人的命运不在于比AI更聪明,而在于:
更深地意识到自己是谁
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存在
更主动地塑造新的价值体系
毕竟,人类从来不是因“工具”而伟大,而是因“对存在的自觉”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