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
应该贴着地面行走。”
是郭宇婷做科研的信念
她是同济大学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5届博士毕业生
在导师的指导下
她打破技术壁垒
不满足于论文发表
更在意把项目带出实验室
带向现实
她走向学弟学妹
在他们迷茫的时候
做那个指引他们成长的伙伴
前不久
郭宇婷
获得同济大学“励志之星”称号
赛场上
她讲述了自己
在产学研融合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
未来
她将继续留在课题组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做到自主研发
郭宇婷的研究方向是将AI技术引入生物医用材料,致力于构建一个兼具疾病监测与智能干预功能的治疗平台。面向慢性代谢类疾病的病人,一般监测往往停留在数据监测,郭宇婷想多做一步,希望在微创或无痛的半入侵式监测中,引入机器学习和AI算法,解析数据中存在的病理性情况,进而判断病人的代谢状况。算法可以给出一定预警,AI则能进一步控制材料,实现药物释放,给予病人个性化治疗方案。
然而,血糖监测的关键核心技术往往大多被海外市场所垄断。郭宇婷希望,“能够做到国内自主研发生产,同时还能扩展功能,实现技术突破。”
对于课题组来说,这更是从未涉足的新方向。面对最初的不知所措,郭宇婷从源头一一拆解:阅读大量文献,厘清思路,寻找能够平行移植的实验方法。导师王启刚教授带着她与其他专家、企业交流和学习,慢慢找到了一些方向。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郭宇婷一个个调试、一轮轮验证,一步步打通平台架构。
郭宇婷始终记得材料能够稳定地在实验室内制备出来的兴奋感。历时七八个月,材料终于能够准确地在测试中响应信号的变化,检测效果比已有文献还要好,这让郭宇婷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欣喜不已,“前期在材料成型和设计的过程中确实下了很大功夫,这些努力和设计都是有价值的。”
两年下来,她搭建出具有比肩国际标准的功能原型机。相关研究在《先进材料》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目前已经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医疗科技公司等开展了产业化合作。
让产品落地
在郭宇婷看来,科研的价值,不能止步于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她更在意研究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于是,她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材料使用反馈,挂职基层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在不同场景中验证技术的适配性。“如果想做出更有意义的产品,我们就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主要目标。”郭宇婷说,科研的价值应该延续在产品落地、服务社会的每一步。
科研之外,郭宇婷还担任了新生院同德学堂和国豪书院的兼职辅导员,带领过300余名大一新生。在学弟学妹们迷茫的时候,她用自己的经历引导他们选择。她讲失败,也讲如何在失败之后重新定义成功;她讲科研,更讲科研背后的信仰与担当。无论何时,她都愿意成为那个在背后坚定支持他们的朋友。“看到学弟学妹的成长,会给自己非常强的正反馈,恰好弥补了做科研的延时反馈。”
在同济六年的时光,郭宇婷感受到自己和学校共同成长的步伐。“同济给了自己非常好的平台,有很大的自由度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责任心和人格魅力,他们都乐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她感慨。
“近年来同济所做的AI转型和基地建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去探索更宽阔的世界。”郭宇婷发现,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发展了更多技术和平台,包括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分析测试中心的启用,让尖端实验设备触手可及,“以前必须送到测试机构才能完成的实验,如今在学校就可以进行实时检测,不仅提升了专业性,也提高了便捷性,成果的产出一定会更加顺利。”郭宇婷说。
秉承着对科研的热忱与对成果转化的执着,郭宇婷选择继续深耕科学研究,留在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方面期待在科研上做出更好的成果,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让有需要的病人可以尽早用到它。”
党委学生工作部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字:陈少颖
编辑:陈少颖
责编:聂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