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正在深入推进。国常会近日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在发布会上提到,人工智能处在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对于相关研判,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个窗口期标志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转折点,其广泛渗透和深度赋能正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潜力。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将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目前,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同时,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赋能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对于接下来“人工智能+”的深入实施,各个领域的企业已蓄势待发。多家企业表示,将用扎实举措拥抱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处在应用落地关键窗口期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述《意见》,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蒋毅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经过市场初步检验,人工智能已具备解决一些现实场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作用越来越凸显。同时,社会各界应用需求强烈,处在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对于这一“关键窗口期”,刘枝表示,它有着AB两方面的含义。其中,A面含义是指技术成熟与普惠应用的关键期。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跃进与应用普及浪潮。相较于GPT初露锋芒之时,现在各种模型不仅在自然语言处理上更加精准流畅、富有创造力,更在多模态理解、复杂推理、上下文记忆长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技术落地的门槛正经历着断崖式下降,训练和推理成本都大幅下降,工具链也更完善。
“各行各业都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利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运营效能、创造全新价值。这个窗口期标志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转折点,其广泛渗透和深度赋能正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潜力。”刘枝表示,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是真正可以下沉到千行百业的生产力引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产业链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等各相关环节。同时,我国数据生产量已达41.06泽字节,同比增长25%;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同比增长27.4%,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和训练。
刘枝指出,B面含义是指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与不容有失的时机窗口。“关键窗口期”决定了其极为宝贵且转瞬即逝。一方面,技术迭代的速度正以指数级增长,头部企业和研究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资源投入推动模型能力的快速跃升。另一方面,市场的先行者正加速构建技术壁垒、积累宝贵数据、占领用户心智并建立行业生态,落后的追赶者不仅需要投入远超窗口期内的资金成本,还将付出更大的时间成本。
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进
蒋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注重让市场有方向、有信心,注重务实管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一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算力、算法、数据、开源、人才、安全等方面基础,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更好支撑技术落地和产业发展壮大。
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表示,将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形机器人、未来能源等重点领域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拓展应用场景,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周陈还提到,将持续优化消费供给,让大家愿消费。积极培育国货“潮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消费,加力创新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赋能扎实推进。《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
从产品上看,《报告》显示,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不仅在千亿级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并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应用生态。
在现在的节点上推进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有何意义?在刘枝看来,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驱动产业升级与重塑核心竞争力。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各环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解决成本上升、效率瓶颈、创新不足等问题,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是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通过人工智能激发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带动算力、数据、网络等关联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催生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带动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拓展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赋能高质量发展。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智能化、个性化和体验升级,提升产品与服务附加值。
“+”到哪些领域?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从地方实践来看,2024年7月,《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印发。2024年5月《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印发,打造“人工智能+”广东方案。《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于2025年5月印发,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会重点“+”到哪些领域?在各地发布的文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科研”“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频频被提及。
政策推动下,不少企业此前在“人工智能+”上已有尝试。《意见》审议通过后,各个领域的企业蓄势待发。
天融信科技集团助理总裁张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意见》将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天融信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导向,依托在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领域的多年技术积淀,以“全链路”安全能力体系助力“人工智能+”行动实施,用扎实举措拥抱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进入重要发展节点,“人工智能+”加快向制造业各领域渗透,数实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意见》将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并形成生产力助力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抓住机遇,深度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打开新的发展空间。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赵军表示,TCL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积极寻找可以显著提升用户感知和体验的相关场景,推动应用落地。同时,运用AI大模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构建新型工业化能力,推动生产降本增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说,通过TCL工研院、格创东智等平台,TCL围绕边缘智能、AI、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加大投入,不断提升企业‘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能力和赋能能力”。
在储能领域,海博思创本周刚刚与AI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范式集团签约,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拓展“AI+储能”边界。“海博思创将以AI技术作为创新驱动力,进一步推进‘AI+储能’深度融合。”海博思创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渗透到储能业务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前期规划、设计、生产、工程交付、运维、运营阶段,海博思创正在让储能系统实现从“功能设备”向“智慧能源决策中枢”的跃升。